导读/传统养生对太极养生的影响 谈到太极拳的功用,拳论“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说法已经广为人知。然而,我们也不能低估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和渗透。现在,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养生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早已使太极拳远超技击的范畴。不过,虽然许多人都知道太极养生是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很少有人能说明白传统养生到底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太极养生。因此,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传统养生思想对太极拳的具体影响,而不是停留于泛泛之论;如果你对传统养生,对太极养生以及对一般的养生思想感兴趣,那么本文就特别适合你阅读,且最好是精读。 一、传统养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传统养生思想主要来源与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等领域。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养生理论的主导思想和认识方法论。我国的养生思想奠基于先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宋元,到明清时期得到普及。 传统养生思想主要特点,一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说到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周易》以太极思维、象数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工具和方法,融化到祖国的运动养生学之中,构成了祖国运动养生学特有的文化理论基础。 二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 三是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调身、调息、调神的统一。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谐调配合,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 二、传统养生思想对太极拳技术演变的影响 从风格特点来说,陈式太极拳是成型较早的太极拳套路,与其他太极拳比较他的特点是窜蹦跳跃、震脚发力,动作架势较低,在太极拳技击方面要求更多。习练的方法也和以后发展起来的其他流派有很大的差别。后来太极拳经杨露禅传习并到北京逐步推广开以后,风格特点逐渐转换为舒展大方,功架较高,跳跃震脚发力的动作已大多去掉。动作缓慢柔和,气与力更好的配合。这时习练者更多以健康养生为目的。 手型的变化透视着养生思想对太极拳技术演变的影响。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劲上来讲,出劲为顺缠,人劲为逆缠。从形体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太极拳要求以手领劲,所以对手上的“缠丝劲”也不可忽视。手的灵活程度全凭手指配合运用。陈式太极拳的手型为瓦拢掌,要求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合拢,其目的与传统的陈式太极拳要求技击相符合,瓦拢掌更与人交手时更容易解脱,不会被轻易的擒拿。而发展到和式太极拳就要求五指自然张开,到后来的杨氏,孙氏太极拳要求大拇指完全张开。从追求自然的角度出发,五指自然张开为最舒服。从气功学角度来讲,五指张开也是更有益于气血的运行,更符合养生的要求。 头顶悬,下颌内收,可以使头部端正地安置在颈椎上,运动自如,又便于提起精神。立身中正,使全身脊椎安适正直,平衡自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既可以保持全身的圆活,又便于使肩臂放松,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从中心向外运动,以达到力由脊发的要求。以腰为轴意义重大,因为腰是命门之所在,人体重心之所在。古人将下腹部称为丹田,认为丹田是人修炼元气的根本所在。从运动的角度来说,身体的重心稳实不仅能使身体安如磐石,而且也容易调动内气,使上下左右的活动都能柔圆,灵活自如,使胸腔、腹腔及各个脏器在外动与内动中受到极好的锻炼。 太极拳十分重视腿上功夫,无论是马步、弓步、仆步都讲究虚实转换变化,使双足成为力量的根基,运动时上虚下实,上如杨柳般舒展如意,下如铜钟般稳固,加上虚实转换,自然容易做到前进后退或左或右都能稳健转化。如此,才能使我们在练习中行云流水,浑然一体,节节贯串,一气呵成。这种连绵不断,井然有序的运动,正合于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有序的健康生理要求。 太极拳动作要求呼吸做到柔、匀、细、长,即有节奏、有规律地吸进大量氧气,因为太极拳采取的是腹式呼吸法,通过横膈肌的升降活动来扩大肺容量,进而可以吸进更多的氧气,是真正有效的“有氧运动”。这对于推动体内气化,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同时,太极拳的立身中正,以腰为轴,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姿势,也都可以使胸腹部处于良好的生理位置上,并有利于发展横膈肌的升降活动,有利于加深加长腹式呼吸,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太极拳运动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有序活动,有力地增强了人体的抵抗能力,维护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巩固了有序的稳定状态。正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达到“正气强者,邪不可干”,同时也体现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范原则,从社会角度来看,练太极拳者心理稳定,胸怀坦荡,对于各类社会刺激,也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不至于因“七情”过度而损害健康。 三、传统养生思想对太极养生理论形成的影响 传统养生思想始终贯穿于太极拳理论之中,也不断地影响着太极拳理论的成熟,传统养生思想真正被太极拳理论吸收的一大标志是陈鑫的《太极拳图说》。其中详细记载阐述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等中国传统哲学,已将中医经络学人体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路线以及主要穴位列入其中。并首次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应用于太极拳的理论。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它的养生延年内容。 (一)道家养生思想对太极养生的影响 古代道家思想在太极拳的发展中渗透较深,道家本体论是太极拳思想理论的基础,道家的气论、道论等都成为太极拳养生思想认识论的根源。我们了解道家泛指以先秦老子、庄子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武术家们认为拳技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道”。道家还用了“气”来表述其本体观。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精的充盛是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关键所在,生命运动是“气”的运动。 在习练太极拳中强调“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念足”。这些都是强调习练太极拳既要注重练人体外形,又要注重练人体内意和内部器官,以求内壮外强。其中的“内练”包括神经系统的心(指思维器官)、精神、意念;呼吸系统的气息与内气(内呼吸)以及运动系统的力与功,即所谓的“形神兼备”。因此,“练气”、“养气”成为太极拳养生功必备的基本功。如《少林拳术秘诀》有一章“气功阐微”就是专门论述练气要领;太极拳更是处处以练养神气为纲要。在太极拳练习中,普遍要求“气沉丹田”,以培养充实本元之气,达到“中气充足、精神百倍”的效果。 “道家贵生”的养生思想同样影响到了太极拳养生思想的形成。道家将生命看成最宝贵的东西,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太极拳将这种思想演变成习练的宗旨,在于强身健体。这种养生思想,对太极拳规范作了种种界定。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促进了太极拳养生体系的形成。因此“道家贵生”的观念不仅促进了太极拳的“功与防”;同时已皮肤病专业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的好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