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养生气功七类人不宜练 气功虽然是身心锻炼的好方法,但实践中常常会有少数人在练功进程中出现偏差。除练功方法不当外,还与练功者在练功前的心理素质、个性缺点等因素有关。也就是说,有的人本身不宜练气功。 1.个性素质有缺点者:过分关心自己健康、敏感多疑、性情孤僻、容易激动者,平时性格内向、做事小心谨慎者,或固守己见、爱钻牛角尖的人,都容易接受暗示和自我暗示,这类人练功易出现偏差。 2.对练功朝三暮四者:练功前一定要仔细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一旦肯定,就要潜心练习,不可同时练几种功法,也不可今天练一种,明天练一种。几种功法相互影响,或换来换去,弄得心神不定。不但会影响练功效果,还容易造成气乱,出现偏差。 3.有精神障碍偏向者:比如曾有过或现仍不时出现意识障碍、忧郁状态或痴呆症状的老人,这类人不应当练气功。由于练功入静以后,体内精神障碍因素容易被激起,在大脑皮层中构成一个兴奋灶,会使练功者出现精神异常,并且不能自主恢复到练功前的相对正常状态。 4.有潜伏精神病病发因素者:在直系亲属中有患过精神病的人,或练功者本人曾患过诸如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性抑郁症者,或在个性特征上具有“暗示性”高者,一般均不宜练气功。这类精神素质的人练功时最易引发精神障碍。即便得病已康复,练功也易再次产生偏差。 5.长时间心理过于压抑者:在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下,因消除了内心抑制,易出现情绪激动,个别病人还容易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失调,致使精神障碍。 6.平时过于迷信或受邪教影响太深:这类人容易把气功神秘化,易于接受言语、行动的暗示,还常常会把某个所谓“气功大师”奉若神明,当作不容他人怀疑的偶像。这类人不但易在练功中引发精神障碍,出现偏差,而且对产生的不良后果常常执迷不悟,纠正偏差比较困难。 7.对气功过于“痴迷”者:由于不是自然寻求健康放松,而过分寻求“气感”和“幻境”效果,强调引发特殊功能或到达“自动发功”。这类“气功态”的意念过于强化,超过一定限度,会造成大脑皮层广泛性的区域抑制,而局部出现强烈的惰性兴奋灶,终究致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产生精神障碍。 ↓↓↓点浏览原文发布话题,写评论,相互尊重理性发言! 北京中科医院中科UM-D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y/11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