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汉硕丨从论文角度看案例分析答题

发布时间:2021-9-17 11:13:37   点击数: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来看论文干货!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当代中国交际文化,尤其是语言交际文化。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的碰撞和交融,对中华文化进行有筛选的介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以往的第二语言教学,如对外汉语教学,重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折射。结果,学生学到的不是活生生的、与文化相互渗透的语言,而是干巴巴的、被抽空了文化内蕴的语言。有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能说比较标准的汉语,但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在交际中不懂汉民族风俗习惯,尤其是不懂交际礼节和规则,常常会使用一些不得体以致不正确的话语。

如问年龄不管对方大小一律用“多少岁了?”很熟的人用“吃了没有?”打招呼,一些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应答。有的留学生想向领导反映意见,就对教师说:“我想看你们学校的领导。”他不明白在中国,在一般情况下(医院探望病人),下级跟上级会面用“见”不用“看”。“看”多用于上级跟下级会面。”

沃尔夫森(Wolfson)说过,“母语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外国人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相反,对违反谈话准则的行为一般则认为是态度无礼。”

有一个留学生汉语说得挺标准,但见到一位五十多岁的女知识分子,竟然称之为“大妈”,使对方及其女儿很不高兴。他不知道“大妈”在城市里主要用于称呼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或在居委会干一些工作的妇女。

可见,如果不懂汉文化交际习俗与规则,汉语说得越标准,在交际中越容易造成文化冲突。

鲁健骥先生说过:“有些文化现象是有时间性的,因此对文化的介绍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相应的调整。一些西方人头脑中当代的中国人还是清朝时人的形象,就是由于忽视文化现象的时间性得出的错误印象。”

世界先进科技和经济影响下的泛国际文化正在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和结合,产生新的文化特质,并折射到语言上。

如打招呼,以前汉族人喜欢用了“吃了吗?”“干什么去?”等跟熟人打招呼。现在,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地用“你好”来打招呼。在大城市里,尤其是广东一带,用“拜拜”替代“再见”的也多起来。

在进行当代共时文化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新的文化语言现象。

中国幅员辽阔,汉民族居住的区域很宽广。汉民族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各个地区又有独特的文化风俗。

如汉民族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最大的农作物起源地之一。辽阔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给人们提供了繁多的食物。相应地,汉民族的烹调技术、菜式口味和饮食礼仪风俗都相当发达和丰富。另一方面,几千年来人民的温饱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民以食为天”,反映出这一情形。因此,“甘其食”成为历代治国的最高理想。饮食文化发达也反映在语言上。如“吃”这一语符列数量很大,使用范围很广。许多跟“吃”无关的事物行为都可以用“吃”来表示或比喻。如“吃官司”,“吃不开”,“吃老本”,“吃亏”。

汉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又因地理环境、气候因素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

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区别,四大菜系的差异。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同样反映在语言上。如广州菜花色多、制作巧、烹调兼采西菜之长等特点,因此人称“食在广州”。广州话里有关饮食的词汇非常丰富,而且多被泛化。如“炒股票”,“炒楼”,“炒高个球(把球踢高了)”,“煲电话粥(打很长时间的电话)”等。

在文化教学中,既要注意民族共性,又要注意地域特征。

如四川气候阴湿,人们喜欢吃辣的。广东气候湿热,人们喜欢喝各种凉茶,煲各种去湿热的汤。在性格方面,北方人直爽热情外向,南方人含蓄冷静内向。在消费方面,上海人重穿,广州人重吃。

中国人很注意使用吉利话和禁忌语。在选择数字时尤其如此。但由于各地语言有一定区别,对数字的选择也就因地而异。北方方言区的人看重“6”,尤其是两个6并列,有“六六大顺”之义。天津《今晚报》一天的广告版面原是40万元,但经过竞争,年6月6日的广告版费用升到万元。而粤方言区的更看重“8”,在广州,电话号码要有一个“8”,往往要花几百元。而在香港,“8”号车牌在年2月竞投,成交价是万元,创车牌竞投成交的最高纪录。在多数方言中,“4”是不吉利的数字,跟“死”谐音。但在上海话中,“4”跟“水”谐音,而中国历来有“水为财”的说法。祖籍上海、家族经营航运业的赵世曾在年以14万7千元的价钱投得香港的“4”号车牌。

交际文化,主要指具有两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交际并容易产生误解或冲突的语言或非语言文化。语言交际文化主要指蕴含在语音、词汇、语句中的文化因素。

如同是形容色情,汉语多用黄色,日语波兰语多用粉红色,英语多用蓝色。有一个留学生曾问我中国准不准看蓝色电影。我愣了一下,才想起英语把色情电影叫bluefilm或bluemovie。而英语中的yellowpaper或yellowjournalism,主要指大肆夸张的文章或杂志,yellowbook是指政府报告,并非汉语中的“黄色书籍”。这个留学生不懂颜色词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含义,把英语中的bluemovie照搬到汉语里来。再如,跟一些不太熟的人交谈,中国人喜欢问,“干什么工作?”“多少岁?”“结婚了吗?”“父母身体好吗?”不了解熟悉汉文化的外国人很难接受,认为问话人想干涉他人的私生活。实际上,许多中国人并非想干涉别人的私事,只是想找个话题使谈话变得轻松一些,有些像西方人见面打招呼后谈几句天气一样。

非语言交际文化的范围更广。

如绝大多数民族都是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保加利亚人却是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用动作姿态进行交际就属非语言交际文化。

交际时的距离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有所区别。

美国人、德国人谈话时相互距离较远;拉丁美洲人和意大利人谈话时距离较近。跟习惯近距离交谈的人交际,距离太远就会被认为不尊重对方。跟习惯远距离交谈的人交际,距离太近又会被认为有侵犯性。

交谈时的眼神也属于非语言交际文化的范围。

美国黑人在交谈时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如果总是被人直视则认为是受到侵犯。而美国白人在交谈时则不时地直视对方眼睛。如果发现对方总是不直视自己,则认为对方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或对方在回避自己。因此,美国黑人和白人在交谈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以至冲突。相对来说,中国人交谈时眼神对视情形介乎于美国白人和黑人之间。

在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教学同样很重要。只是表现形式可能跟初级阶段不同而已。如禁忌语,吉利话,隐喻,成语,歇后语,习用语等,大多含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反映出汉人的深层心理结构,是中高级交际文化教学的重点。

如委婉语的使用:不说“死”而说“走了”;不说“月经”而说“例假”;不说“被捕入狱”而说“进去了”;不说“上厕所”而说“方便方便”。

不懂这些,难于跟普通中国人进行深一步的交际。

在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完全等值词所占比例不大。

大多数词是不等值词或不完全等值词。

如汉语中的“气功”,“功夫”,“点心”,“饺子”,“华表”,“鼎”等,表示汉民族特有的事物,在许多语言里没有对应的词。不同语言中的不等值词一般很难对译。汉语中的许多成语,习惯语,如“三人成虎”,“南辕北辙”等成语,“拙作”、“拜访”等谦辞敬辞,“人多瞎打乱,鸡多不打蛋”,“三个和尚没水喝”等谚语,“南山之寿”,“松柏长寿”等吉利语,“狗咬耗子———多管闲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都很难对译。

不完全等值词指不同语言中意思、色彩、用法不完全相同的词。意思不同的,如不同语言对亲属称谓的可代码性不同。一种情形是同一亲属关系,有的语言用词表示,有的语言用词组表示。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汉语用“高祖”这个词表示,英语用词组“great-great-grand-father”表示。另一种情形是不同的亲属关系,有的语言用不同的形式表示,有的语言只用一种形式表示。汉语用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五个词表示五种关系,英语只用一个词aunt表示。上述区别反映了汉民族重家庭,重有序,重血缘,重远近亲疏的文化物质。

色彩不同的,如词的褒贬。

英语的ambition没有褒贬之分,而汉语与之大致对应的一个是褒义词“雄心”,一个是贬义词“野心”。英语中的sexy没有贬义,有时还用于赞扬,汉语中的“性感”在使用时常常带有贬义。现在南方一些大中城市市民受外来文化和语言影响,往往借用英语的sexy来赞美女性及其服装,很少用“性感”。

用法不同的,如汉语的“看”,除了表示一般的访亲探友之外,还可以表示上级对下级的主动探访。但表示下级要与上级会面,用“见”不用“看”。英语中的see,callon,visit没有这种用法上的区别。这反映出汉语重视尊卑区分的文化心理。

不同语言中的不等值词和不完全等值词,蕴含着自己的文化特质,在对外语言教学中一定要予以重视。此外,一般词语中的文化内涵也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汉语的“松鹤”代表长寿,“鸳鸯”象征恩爱夫妻。好些词语中的文化内涵明显表现出民族心理特征。如“龙”在汉人心目中是高贵吉祥的象征,“真龙天子”,“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都反映出这一点。但“dragon”在操英语者心目中却代表凶恶,有时用来形容悍妇,“Hiswifeisadragon”。这类情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不应忽视。

语法系统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能忽视。

印欧语重形式,有较丰富的形态。而汉语语法主要不是靠词的内部或附着形态。词、短语、句子的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很重要。如动词和动词的搭配,就可能有多种语法关系:并列(吃喝玩乐),连动(去游泳),述宾(爱玩),述补(爬起来),偏正(飞跑)。由此,汉语中的歧义结构很多。“学习文件”,可能是偏正关系,也可能是述宾关系。不同的关系,意义不同。而在英语中,动词充当谓语时有多种时和体的变化,不充当谓语时没有时的变化,很少体的变化。上述区别反映出汉族人俭朴实用的人生和注重义合的文化特征。

此外,汉人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英语人名是名在前,姓在后。汉语地址写法是从大到小,英语地址写法是从小到大。这反映出汉族人注重整体,而母语为英语的人则强调个体。

语音中的表现主要是音系和谐音。汉语古语词以单音节为主,近代双音节词增多。由于声母、韵母的数量有限,声调在汉语语音系统中起了很重要的区别性作用。由于声调也很有限,汉语中同音词很多,语音相近的词语更多。这就出现了跟谐音密切相关的禁忌语和吉利话。

如过春节时好多地方忌说“四”,因为“四”跟“死”音近。有的方言区给过世的亲人送祭品时不能送香蕉,因为“蕉”和“招”音近,怕被死人招去。送礼物时一般不送闹钟,因“送钟”与“送终”同音。结婚时,好多地方盛行送“花生”,希望新娘“花开生子”。更有的地方把半生不熟的饺子送进洞房让新郎新娘吃,问“生不生”让新娘回答“生”。广州话把“猪肝”叫“猪润”,把“猪舌”叫“猪?”。因为“舌”跟“蚀本”的“蚀”谐音,“肝”跟“干”同音,预示做生意会亏本;而“润”和“?”则象征“利润”。

让留学生掌握了谐音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才算真正了解汉族人的文化,才能跟汉族人进行较高层次上的跨文化交际。

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问题,不可轻视。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大量外语借词的出现,就是明证。如何对待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新课题。

——以上节选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福利来了:

绵绵汉硕路专注汉硕考研

为你带来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概论》

三课合一的课程

已经开课

你无法预知专业课二最后的大题一定是什么!

分析目标院校真题,参考其他院校真题!

冲刺阶段你能获得什么?

1)构建最完善的跨文化交际思维2)手把手带你刷21个院校案例3)《跨文化交际学概论》院校参考书带你7刷4)告诉你最得分的教案设计书写模板

绵绵汉硕路作为性价比最高的汉硕课程

在开设的这门课不仅有《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和案例分析这个模块,

还有内容非常丰富的

为大家提供25例语法点的详细讲解思路以及教案设计的模板。

现在报名不需要59元

只需要39.9元

搞定《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案例分析+教案设计

扫描下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y/238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