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教授黄念秋 由于在临床实践中陆续发现一些被医生认为预后极差的晚期癌症患者,在坚持做郭林新气功(以下简称气功)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已被医生明确预测只能存活数月的患者,竟奇迹般的存活下来并具有很好的生活质量,有的还恢复了工作能力、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这个事实触发了我对更多的正在气功锻炼中的癌症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的责任感,希望从调查中去进一步了解与郭林新气功抗癌治癌有关的一些问题。我们从年6月至年11月对例正在气功锻炼中的癌症患者提出了包括80项问题的答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郭林新气功研究会”“抗癌乐园”及“癌症康复中心”的部分成员,他们全部每天练气功2—6小时。 ’ 我们将确诊当时已有明确转移作为癌症中晚期的标志。属于此范围的共例占调查总数的30.04%。到调查时止,病程达5年以内者64例(61.54%),病程已超过5年者40例(38.46%),其中超过10年者14例(13.46%)。 例患者做功后的即刻感觉分为:舒畅、一般及不适三级,舒畅(全身舒适、心情爽快)者人(88.66%);一般(与气功前后差别不明显)者34人(10.15%);不适(有疲劳或不适)者4人(1.19%)。 全部所调查的例患者都能认真的,定时的坚持每天进行气功锻炼,大部分病人在各公园空气新鲜处集体或分散进行,少数病人因家离公园远或体力较差者,在参加集体学习班后回家个别进行,练功的时间长短根据病情及体力情况有所不同,约每天2—6小时不等。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和数据中我们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所调查的例正在气功锻炼中的癌症患者中98.80%都曾有肯定明确的病理学诊断依据,有4例(12%)患者虽未直接回答“诊断依据”项,医院接受过系统的西医抗癌治疗后继续气功治疗的,故调查对象的癌症诊断是确切可靠的,这为我们讨论疗效提供了必需具备的前提。 二、从例中晚期病人的转归来看,他们大多数超过了早在癌症确诊时医生对他们预后的估计,有不少病人曾被医生宣告过只能存活数月,有的甚至已报病危,但如今病程已达5年以上者竟占例的38.46%(40例)。例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在半数以上,恢复工作能力的占47·25%(43例),有的还在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这部分病人的康复效果超出了许多医生初诊病人时的估计,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可能的因素有那些值得研究和探讨?作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务工作者难道不应该对自己有关癌症的治疗,预后和转归等问题的认识上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吗? 三、本组病例所取得的效果是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效果,他们中有92·24%(例)先期经过手术,放疗及化疗这3种传统而经典的抗癌症治疗,有76.12%(例)的病人合并中药、用生物治疗或补药的为数不多(16.12%),这些治疗在病人的康复中必均起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尤其手术疗法对于早期病人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放、化疗的正确合理应用对于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防止转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中药的扶正祛邪作用也已为众所周知;生物治疗等的作用正在考验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病人除上述综合项目以外%的人都增加了“气功”,从其中例中晚期患者的康复情况看,其中不少病人的生存期比医生根据老经验预测的大大延长,有的带癌生存,有的癌灶及转移灶缩小或消失,大部病人生活质量及劳动力提高,这些都说明增加“气功”的综合治疗中有着不可低估的效果。 四、坚强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康复信心是战胜癌症的有力武器,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目前精神状态良好.康复信心强的占91.04%。需要强调的是他们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非得病开始就有,而是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和在气功锻炼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发展并巩固起来的;几乎全部调查对象在诊断癌症的过程中和确诊初期都有忧郁、恐慌、悲观、绝望等十分痛苦的消极情绪,多数甚至背着“死神正朝着自己招手”的沉重思想包袱堕入悲痛欲绝的深渊,他们往往胡思乱想,精神、食欲、睡眠乃大受干扰,以致影响病情迅速恶化;但是当他们从周围关心自己的人们那里得到安慰、鼓励和开导而逐渐从痛苦的精神枷锁中挣扎并想去摆脱“死神”的羁绊时,他们开始面对现实去寻求“生”的期望,往往是在四方求医药的过程中接触到了癌症康复者传授自己用气功治癌的宝贵经验。 于是就以“试试看”的心情去参加气功学习班,在这个集体中他们不仅得到了病友“前辈”的言传身教,而且亲眼看到一些“前辈”在伴以气功的综合治疗下战胜癌症的雄辨事实,于是信心开始萌芽,接着是练功不久后食欲、精神、睡眠体力的明显改善又使病人的信心增强,情绪转佳、病情从稳定逐渐转向好转,对癌症的恐慌心理也从而减轻,于是精神状态和康复信心再进一步加强,如此精神状态和病情形成了良性循环,起到相互相促进作用,即使病情稍有波动,他们也能以上述的世身体会来鼓励自己争取保持乐观、超脱的情绪;加上病友间的互相交流、疏导,使这些在抗癌群体中的个体感到自己在与癌症斗争并不孤独,从而巩固了与癌魔拼搏的勇气和信心。当我们与这些病人个别接触当中,感到绝大多数病人不但能充满信心与病魔顽强斗争,而且还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很多病人都这样称呼自己),他们热爱生活,愿意参加自己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积极为防癌抗癌事业做无私的奉献。他们这种精神面貌与我们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习惯见到“单个抗癌”的病人所表现的是显然不同的,这里可以看到癌症的治疗康复应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为医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郭林新气功系统学习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