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老师早期讲各部身形要求1

发布时间:2024/1/28 5:21:59   点击数:

前言:最近上传的包括以后陆续上传的庞老师在八十年代的讲课内容,大家可以结合九十年代以及后期的讲课,可以对练功从传武到专门气功锻炼的一个演化过程。再结合自己的体会,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与不一样的收获!

调身这部分内容是讲练功中身形各部要求的,即练静功、动功的身形要求以及各部的姿势的身形要求。先讲练静功的各部身形要求。练静功时,站庄或坐功,身体各部分的什么样的姿势是正确的。因为许多同志练功中的姿势仍不合乎要求。身体的各部分的正确姿势要领是什么?该怎么做?掌握得还不够。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来,很多练功出现的所谓偏差,不正常现象,有60—80℅是由身体姿势不正确引起的,大部分又是由于姿势不合度而引起的。所以各部身形要求这个问题是比较重要的。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反反复复的讲。因为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在一些老学员中有些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在练功中对腰部、尾闾的要求现在不少练功家就注意的不够,没有把这个问题强调出来。他们一般强调意识活动多一些,调整呼吸多一些,而对身体的各部身形要求强调得少。

正确姿势对引动体内气机流转,能起促进作用。如果资势不正确则起阻滞、阻断或影响气机在体内的流动。比方,有不少同志练站庄时出现头晕、脑胀、胸憋、腰部胀等症状,这些症状表不同,内容也不一样,但这些症状的起因,有很多是由于腰没有松开引起的。腰松不开气下不去,造成头晕、胸胀、气憋。这类问题如果从意念上去解决是解决不了的。只要把腰松开摆正了,气就通过去了,头晕、胸胀等症状就消失了。所以同志们一定要按着各部身形要求的要领去练功,并应经常反复体会,去体察。动作的要领,对姿势的要求,怎样做才合度以及它作用,这样做会起什么作用等。如果再能做到举一返三,就可以看到每一部分当你做得不好时,它可能会出现什么偏差,可能会出现什么症状,可能会有什么影响。这就要去进一步思索,加深这方面的理解和体会,这就是要讲各部身形要求的重要性。

同志们千万不要轻视了身形各部的要求,只会运用意识还是不够的。过去讲过神静形正,强调意识的作用,但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是绝对的,因为形可以反作用于神,二者相互相成,不能单纯强调一个方面。关于对头部的要求:一句话是“顶头悬”,即头顶的百会穴顶起来悬起来。而且头部要中正,即不可下颌前抬,低头也不行,用百会穴往起拉、牵。头应悬成什么样子呢?古人比方头如悬磬。庙里和尚撞的磬,磬是头向上的,是空的,比如人头要象磬似的吊起来,是中正不歪的。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去体会头是否悬起且中正。怎样才能做得中正呢?只要把下颌往回收,头后项自然往起挺,收下颌时不要低头,腮就容易落下来了胖人这时下巴可能搭拉下来了,要往里含些。无论是坐功、站功都是这样做,身体便中正了。

收下颌时,切不可用力梗脖子。只要头正了,站桩时身上就容易虚灵,因为头正后有了往上顶的意思,有个往上顶东西的意思,但是站立着又顶不起来,这便是虚灵顶劲。要做好这个动作,可以做个小纸球放在头顶上,一动便掉了,放在正中掉不了,头上有个小纸球在碰着,往上顶意念就有了,即有个意思往上顶着,要体会这种意思。当体会到虚灵顶劲的意思后,将来再做站桩就不要小纸球了。意念中有往上顶的意思,那么全身就轻起来了。有的同志练坐功感觉发沉,就是虚灵顶劲没有。有的前俯后仰,那是头不正。所以,在练静功,练动功时头不正,就不容易掌握平衡,只要下颌往起抬,人就往后倒,头往下低,人便往前倾前俯后仰左右摇摆,往往都是头顶百会穴没有顶起来。

练自发功的人,如果真正是百会顶着,如果有线似的连着,就不会出问题。有些同志的自发功控制不了,就是百会穴给丢了。没有虚灵顶劲。没有这种意念活动,也没有意识活动,感觉也没有了,头上丢了,神散了,神不能做主儿了。这样练静功容易出问题。而练动功也可能出问题。做虚灵顶劲有一个窍门,即用下颌往回一收,意念通过喉头上找百会,很自然地把头悬起来,从喉头通过玉枕到达百会,这个圈儿,书上没有。它是个弧形从头后转上来的,头就自然而然地悬起来了。头为一身之首,不论做静功、站桩,开始时一定要把头正一正,即使是做功很熟练的人,开始练功时也要把头正一正,轻一轻。这样做对镇静心神,全身放松,都是一种枢纽作用和引导作用。

关于对眼睛的要求:练动功和静功,对眼睛的要求是目似垂帘,即眼皮搭拉着似垂帘,留一线光线,自己愿看鼻尖或往下照看肚脐都可以。眼皮向下搭拉是有学问的,不是说,要练功了,马上把眼皮往下一放就行了的,随便往下一放眼皮不好入静。在做目似垂帘动作时,要把意识结合起来,先目视前方,然后使眼皮慢慢地匀速地合下来,不是很快地的一下子就合上来,而是慢慢地匀速地将眼皮合上。为何不能很好地合下来呢?其难就在于要不就是动不了,要不就是劲很大,这说明神经对眼睛支配不是很灵敏的。有的人练功眼皮往下搭拉时,眼皮蹦蹦跳,即神定不住,中医讲是肝血虚,魂收不进去,这种情况的人大部分有神经衰弱。当练功学会慢慢收眼皮,慢慢地匀速地合下来,这些问题就能解决。

合眼皮的方法:首先目视前方天地相交的远处,然后眼皮往下放,放眼皮时先放两个外眼角,整个眼皮自然的合起来。外眼角的穴位是瞳子髎,它是兼瞳人的穴道,先把它合起来,整个眼皮自然就合起来了。在自然合眼皮的过程中,要把目视前方的目光同时收回来,即眼光也往里收,把目视前方的注意力收到里边来。智能功的特点是收神光,即把目光收回来,并同意念合起来,注视体内,就叫神光。以余光注视体内,搞意守,便叫神光意守。只有慢慢地匀速地闭合眼睛,才能很好地把神从外面收回来,这个动作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眼睛老是看东西,把神通过眼睛放到外面去了,只有通过慢慢地合眼,把意念从外面收回来,才能容易把放在外面的精神集中到体内来,这样的收,静功就容易静。如果一下子静不了,就把眼皮再睁开,再这样的收一遍,反复地收两遍,杂念便没有了,即能入静。

这个动作很重要,有些不能入静的同志可以将此当做入静的方法。如果我们这样去收了,这叫神光意守,意念带着一点余光,如果守丹田,即以余光照丹田,如果意守百会,即以余光照百会,守什么地方,气就过去了,但形未动眼睛还是目视前方,眼球保持在目视前方的位置。眼神不动,守那儿是眼神带着余光去守。这就是练智能功神光意守的特点。这种神光意守,不论守上或守下,都不会出偏差,它不是形体运动,守百会不会高血压,守涌泉不会低血压。它走的是混元气,这样走混元气,气血比较容易流通。尤其练形神庄,必须要这么做。当你注意形体的各部分,眼睛似闭非闭,但是眼球的位置保持目视前方。

当你做展臂动作时,用余光照着两臂,做鹤首龙头时,眼皮搭拉着,但用余光照着头去做动作,做每一个动作都用余光照着它,这样收才好,眼睛才算合度。你练功练熟了以后,也可以慢慢把眼睛全部闭上。如果一开始练功,就把眼睛全合闭上,练动功还可以,练静功就容易发困了。要目似垂帘留一线光线,不容易犯困,不容易睡觉,不容易晕沉。有的人开始练功就全闭眼,能入静好也可以,只怕刚开始学气功,一闭眼入静就睡着了。一般情况是躺床练卧功时睡着了可以。但练坐功时,不能睡觉,定时练功也不要睡觉。练坐功时眼睛闭的不好,睁眼睛都不能入静,闭眼太死了,又容易晕沉。在闭眼睛到半闭半合时,眼珠不能随便乱动,用余光看两边的动作。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能目视前方,用余光去看,即两臂平放着用两眼的余光去照看。

如果是练动功不用余光去照,气就容易没有了。有的人练动功时,一看怎么没有气了,就是没有用余光去照着,余光照着手一动气带着,两只手的气是连着的。练动功时有时两只手离的老远,如形神庄两只手往外一开,两手之间是空的,怎样使它连上呢?就是用目的余光把它们连上,从远处看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你不管它,不用余光照着,手一动气就没有了,气断了,跟里边气断了。所以要用余光解决这些问题。用余光是练动功把气连上的关健的关键。另外,余光要当动作的先锋。即在练动功时要做动作往外伸,是用余光领着往外伸,要往高抬,用余光领着往高抬,余光一抬把手带上,手听余光的指挥。如果能这样练功就别有滋味了。太极拳讲眼光,我们讲神光。练武功的两手一搭,往上一看,发劲了,人跳起来了,往下一看,人就弄个屁蹲。而我们不用眼睛看,而用目的余光(眼珠不动)去看,领着做动作,因为我们不往外发力。目的余光关系到练动功气机转化,人体气机的整体性。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zy/255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