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功法揭秘部分摘要

发布时间:2016-11-25 1:45:15   点击数:

2.内家、外家孰胜一筹?有“少不练柔、老不练刚”之说吗?答:该问题的答案包含在前一个问答中。内家、外家,理为一家,内家不是不讲刚,外家不是不讲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最后刚即柔、柔即刚,方是武术真本色。功夫有高下拳种无高下,哪种拳练好了都出功夫。至于“少不练柔、老不练刚”之说,吾未闻也。3.武术套路是不是越复杂越好?简化太极拳能练出功夫吗?答:大道至简,复杂本是从简单中派生和演化的,所以许多现象看似复杂,实为简单。因此,武术套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符合拳理就好。简化太极拳是对应传统太极拳的套路而言的,带有普及的性质,应该说,练对了,精益求精也能出功夫。话说回来,传统太极拳没练对的话,功夫也出不来。4.武术与散打是不是一回事?散打与拳击孰优孰劣?答:武术包含了散打(或日散手),散打包含不了武术,散打只是武术的分支或功能之一。散打又称技击或徒手格斗,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武术的人不能回避它。拳击是只允许使用拳头格斗的一种竞技方式,这种竞技有许多特定要求,如必须戴拳击手套,必须击打有效部位,不能搂抱,不能用脚等。散打则类似自由搏击,没有太多的讲究。二者也不太好比较孰优孰劣,因为规则不同。5.网上热播的“吴陈之战”(打擂),吴公仪好像没把太极拳的特点发挥出来,反而陈克夫似乎像用了一个捋劲,能否做一下评价?答:我不上网,没有看到这段录像,但听人讲过这件上世纪50年代在澳门发生的轰动武林的事情。太极拳不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是打不出平时推手时的效果的,不然为什么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呢?但当时50多岁的吴公仪敢于接受30多岁的陈克夫的挑战,这说明了两个人的手都不弱。6.近代中华武林中人与外国大力士有过交手并取胜的记录,请问是用的是什么拳种?答:什么拳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功夫。功夫不行,什么拳种也打不了人家,功夫行,什么拳种都可以赢人家。7.怎样理解“拳打脚踢下乘拳”?起脚以什么高度为标准?答:具体标准视拳而定,不同的拳种对腿脚有不同的要求。高脚打人,低脚照样能打人。内家拳有“起脚不过腰”之说,因为太极拳讲究立身中正,“搬拦捶”等招法的脚甚至不过膝。8.怎样理解“手打三分脚打七”,“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跆拳道是否体现了这个道理?答:更准确的讲法应该是“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赢人”,脚是根,根要稳重不轻举妄动,才能靠根赢人,以足取胜。跆拳道轻易拔根,算不上是很高明的技击术,可以算做一种用脚技击的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竞技体育。中国武术界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跆拳道、柔道、拳击、摔跤等能够走向国际赛场,而比其高明得多的武术却不能?9.有人说太极拳是放松的拳,你是怎样理解太极拳的放松的?答:放松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但不是惟一的特点。形意、八卦也都讲松,甚至许多外家拳也都讲究放松。同为武术,太极拳的放松应与其他拳的放松要求一致。放松有形象上的松(外松)和意识上的松(内松),而外松和内松又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是外松要松沉即“放下”,这是第一步;再此基础上还要松长即“抻筋拔骨”。这是第二步。还有第三步松柔即“随顺”和第四步松空即“通透”。后两者境界更高,与内松有直接联系。这四步松法是递进关系,不少人前者未做到就求后者,是未学会走就想跑,难有效果。还又人不知放松与内功有关,结果造成了松懈、松散,更加违背拳理。10.有人说太极拳是艺术,有人说太极拳是武术。还有人说太极拳是学术,你是怎样认识的?答:这是在不同角度说太极拳,三合一就比较完整了。还可以加几条,说太极拳是医术,太极拳是技术,是气功导引术,是推拿按摩术等等皆无不可。因为太极拳与上述门类都能沾上边,太极拳的受众远比其他武术项目的受众广泛,道理就在这里。11.有人说太极拳属于武学,也有说属于美学和属于哲学的。你是怎样认为的?答:请在上一个问题中去找答案,这是两个性质相近的问题。对一个具有多重意义、多重价值的事情或东西,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太极拳,艺术家发现了美,思想家发现了哲理,技击家在这里寻见了实实在在的功夫。太极中有大智、大美、大用,的确是“研之不竭妙中妙,取之不尽玄又玄”。12.如何理解武术上的“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答:这是一句武术行话,最直接的意思就是:真东西没那么复杂,没那么玄虚,没那么罗嗦。懂拳的人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懂的、不懂装懂的或者是懂装不懂的人才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实在的问题玄虚化,把明了的问题罗嗦化。“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这句话也有说成“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示,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人忽略。内功比套路简单多了,了解它的人又多少呢?读者若看本书的内功部分,也就几页纸,这几页纸的东西在过去是决不轻传的。13.何谓“左氏八要”?答:这是我根据李经梧老师教拳和推手后,通过多年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八条练功和打手体会。简称为“心要静;体要松;虚实要分清;手动腰先动;腰催四肢行;意识要远;劲路要长;意不断”。简单8条要领,使我受益无穷,但要详细展开,又有许多内容,此不赘述。14.“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修炼太极拳有过这种情况吗?答:这是用来描述修道、修佛的术语,太极拳是道,修炼太极拳当然会遇到这种情况。“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是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坎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修炼太极内功心法时尤其要“用心”体验和体悟。15.你认为太极拳运动应如何健康发展?答:长期以来,国家体委开展的普及太极拳的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使太极拳这个过去由家族式、师徒式传承的武术拳种,从技击走向了健身而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普及的体育运动。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太极拳应该成为一个亮点和畅通的渠道。太极拳如果要保持继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应该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适当化繁为简、推陈出新。所谓化繁为简,就是搞标准化。这么打是太极拳,那么打也是太极拳,什么老架、新架,五花八门的非标准化、去标准化的做法,既不容易让人认同,也不容易进行推广。跆拳道、柔道等如果也是非标准化的话,肯定进不了奥运会。所谓推陈出新,就是跟上时代步伐和发展要求。武术的表象是演练套路,套路可五花八门;武术的内涵是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过去挖掘不够(与国人的含蓄和中庸性格不无关系,所谓好的东西不往外讲),现在把这种文化精神挖掘出来、推广出去,让世人(包括国人)和世界了解中华蔚为大观的武术文化,这本身就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再强调一句,中华武术(尤其是太极拳)这样有底韵、有品位的运动项目,影响力竞不如柔道、跆拳道,这应该是令武林同仁汗颜的事情。更别说堂堂的中国警察是最高学府(公安大学)竞以某国所谓“和气道”为技击主修科目(见《千思百问太极拳》),这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但愿今后少出类似的“端着金碗讨饭吃’’的“讽刺与幽默”。16.太极是先有“理论”还是先有“拳”?答:这是个理论家爱提的问题,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和争议。意义是看到了太极拳是一种有文化含量、有学术价值、有理论色彩的拳种,从这里能学到“知识”,而且练到老、学到老,练不尽、学不完;争议是关于“理论”在先还是“拳”在先,我个人认为该争议不具学术价值。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争来争去没多大意思,既无助于养鸡,也无助于生蛋。在这个问题上绕来绕去对功夫的长进并无直接帮助,因此我建议搁置争议。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太极拳的理论如何指导拳(含推手实践),以及拳(含推手实践)如何验证太极拳理论。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拳,具有很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什么无极、太极、阴阳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等数理方面的东西。拳的套路及推手在哪里体现了这些,而这些又是怎样指导行拳实践的,研究这似乎更加重要。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fzls/136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