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治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疗病方法,它主要针对的是某些为现代医学无可奈何的疑难杂症。“神”、“奇”、“速”的疗效不仅已被大量事实证明,而且已成为它最大的基本特征。亲受者有之,目睹者有之,耳闻者有之,其信度真可谓与日俱增。然而,无数事实表明,不仅非“神”、非“奇”、非“速”的情况同时存在,而且在“神”、“奇”、“速”的背后却多有复发性现象产生。根据笔者数年的实验、观察、研究以及与同道的交流,发现在致使疗效不大或不甚巩固的原因中,病人的素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病人的素质,与人口学中所说人口素质的概念内涵明显不同。如果说,人口学中所言之人口素质着重于对人的体质、寿龄、文化、技能、品德等方面的评定,那么对气功治病来说,它主要是指心理素质,实言就诊患者之思想意识的具体内涵以及与气功医师配合协调的程度。这是因为,气功治病不仅表现为气功医师通过其意念向病人发放外气,而且还需要患者深信无疑、诚心实意的配合接受。至于防止乃至杜绝愈病之复发,仍在于患者能否以其意念的正确操控通过善后的自疗程序使其所得之“神”、“奇”、“速”的疗效得到巩固。 可见,对于气功治病的疗效来说,无论是病人接受气功医师的外气治疗,还是病愈之后继续以自疗的巩固过程,患者的素质不仅显得特别重要,而且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必须指出,基于思想意识的意念,仅是这一素质的总体概念,其具体内容,自视可以概括为“信、诚、悟、德、持”五个字。下面对其分别作以略述。 “信”是疗效的先决条件。就治病的疗效而言,气功治病同中西医一样,它的实现只能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乃至过程完成之后。可见,接受治疗是获得疗效的基本前提。但是,患者拟接受治疗,他首先必须得“信”,倘若不信而拒绝治疗,疗效则无从说起。 信者,思想意识之趋向也。它是潜而未显而又待发的意志,具体表现为人基于对某一事物的初步认识而愿意与之接触并接受其影响,以期对自己产生有益的作用。一般来说,它往往来自于人们以往的实践经验,且以经验为转移,所以,当属于感性认识的产物。那么,就中西医而言,因其相当普遍,比较实在,人们也习以为常,所以就诊之患者“信”之念头易来;但对气功治病来说,因其实属新生事物初次面世,人们对它也相当生疏,加之机理深奥,难以理解,所以,在人们的头脑中,“信”之念头则往往难以产生。除了为现代医学久治不愈的疑难病患者之外,一般普通人多是半信半疑,或是干脆不信,甚至有人极力反对。 那么,人们何以会在“信”的问题出现两种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医学与气功疗法取得疗效的途径各异,性质不同。前者获之于可以直观的药剂和医具对人体生理机制的调节,实为物理治疗;后者则获之于气功医师所发难以明状之外气及其意念,当归之于心理疗法的一种,因而“信”在这里更具重要性。如果说它在现代医学那里关系不大,可有可无,但对就诊气功的患者来说,它却是不可缺少、必须具备和取得疗效的关键性基础。 既然如此,那么,对任何患者来说,是否相信气功治病之疗效以及就治与否,气功医师只能是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因为它毕竟是基于个人的认识而纯属于主观自决的问题。 “诚”是疗效的植根土壤。众所周知,凡气功医师在接治时,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都忠告患者必须心诚。因为这是依以往气功冶病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即所谓“诚则灵”。也就是说,只有在患者的思想意识处在“诚”态的情况下,才能言听计从其气功医师之所嘱,并与之密切配合。这样,医师与患者的意念才能相通,患者也才有可能接收医师放发之外气,并使之对自己的病灶产生作用。气功治病之疗效正是基于此理而在“诚”之心地扎根。 显而易见,“诚”在这里并不象“信”那样仅是潜而末发的意识趋向,它已经变成了客观上的具体行动。这不仅表现为患者已经接受治疗,而且还以治疗过程中的言行表现出自己真心实意密切配合治疗的自觉性。就此而言,“诚”无疑是“信”的进一步发展,是已经深化了的“信”。它在这里不仅已成为一种底气十足的信念,而且也表现为一种不断外化的意志力。 “诚”的这一特点说明它完全出自于本心,实为深层意识里的东西。一般说来,它在就诊的患者那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基于经验,一是基于理论。前者属于形象思维的产物,后者则是逻辑思维的果实。因其“诚”的来路不一,所以对具体的患者来说,即使在同样受治的条件下,所获之疗效也不尽相同。前者的疗效往往明显,所谓的“神”、“奇”、“速”也多发生在这些人的身上;后者的疗效往往较差,甚至还会出某些现异常反应。 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则在于:经验来自于观察和体会,其过程多表现为富于想象的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原本就是气功治病所有意念力的真正源泉与坚实基础。在气功修炼中,旨在增长功力和开发潜能的所有观想法门,之所以特别重要并易出效果的道理也正在于此。理论则与之不同,它是对经验的概括性总结,其过程多表现为逻辑思维。它的条理性很强,极易框住人的思想,从而成为人的主导思路。因其缺乏想象,自然对疗效不利。因此,为了提高医病之疗效,患者实应不断提高和尽力开发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以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丰富。对于那些长期从事理论工作的患者来说,这一点不仅特别重要,而且更具现实意义。 “悟”是疗效的关键所在。就诊气功和修炼气功一样。其效益之获得,关键在于“悟”。这既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也不是某个权威的规定,而是“悟”本身的功能所决定,“悟”不能凭空而来,只能依“诚”而生。然而,“诚”通常分立于知解其实践与理论这两个渠道,而“悟”则是这两个渠道的必然汇总。无疑势大力强,因而在疗效的获得上自然比“诚”具有更大的作用。 悟者,觉也。觉醒、领会、了然知解之意。具体地说,它是人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等思维中介的启示而在某一时刻突然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本质的心领神会。它既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能力,但却非同一般,而是人的大脑思维这一特殊熔炉对以往“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之所得进行冶炼之后的结晶。因其在认识层次上属于高级的“识本”,且往往以突发性的“灵感”表现出来,所以对更进一步的实践具有空前的指导意义。 然而,“悟”之获得,往往较难。因为它的产生不仅需要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当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分析、总结、升华的思维能力。如果说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积累了足以用“悟”的继续深入认识物理世界所需要的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那么对求治于气功的患者来说,因其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与理论,无奈,只能使“悟”从自己接受气功治疗的切身体验中萌生。不过它在文化人和普通人身上的表现却有所不同,前者多得之于对其理论知识升华的“灵感”;后者则多得之于在其实践中的切身体悟。 尽管如此,但为求其疗效,患者必当在“悟”字上大下功夫。首先宜从平心静气,细心体验,集中思想,敏感善思做起,同时伴以对气功书刊之阅读和与同道之交流。“久病自成医”的经验之谈,说的正是“悟”的重要作用。可见,只有“悟”了,患者才能将“诚”所获得之疗效全盘继承下来,并且能够自觉地将它依次传递给“德”、“持”,从而使之继续下去直至病体顺利彻底康复。否则,以前所得之疗效不仅难以巩固,而且还有复发的可能。 “德”是疗效的持恒场能。西医治病通常着眼于以药剂调整已呈紊乱的生理机制,气功治病,着重于以外气调整已经失去平衡的“心”,具体地说,也就是立足于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生理机制紊乱的心因。因此,就疗效而言,前者治表,后者治本。其结果必是:“治表虽效根未断,只待将来复发时;治本根除病无依,康体当置莲花池。”据此而言,气功治病,理应彻底。 然而,治心之窍却在自疗而不在他治。气功医师施求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他治,从本质上讲,仅是对自疗的一种外助启动。因为心为已有,亦由自控,虽受外界的影响,却大可不为其左右。它是“君主之官”,故“主明则下安”、“不明则十二官危”,可见,自疗其心是获取疗效的根本途径。疗心之望以图其“明”。何以能“明”?唯“道”是从。“道”统天地为之“道”,“道”入人心为之“德”。因此,“德”不仅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一种明心去病的人体场能。 此说之“德”与道德不同。人们常说之道德是仅限于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是为人德。而此“德”则是人德、天德、地德之合成。它体现人与天地原本统一谐和的宇宙规律,故是为大德。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尽管两者同属于思想观念且作为一种人体场能支配着人们的言行,然而,前者往往表现为一种受制于社会外力的自我约束,而后者则是融天地之“道”于心的一种本能。因此之故,大德之人则往往长寿无病。 对病人来说,实无大德可言,但道德毕竟是其基础。就此而言,患者在治病的过程中,出于私心杂念和贪图便宜的欲得不舍,一味苛求,甚至对气功医师无理报怨,明许暗贬等等,都是不道德的思想行为,都属于不利自己病情的一种场能。因此,病人实应以其耳闻目睹与其亲身经历去体悟“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人生真谛:康体实为人生大幸。仅此而言,患者无论是在接受他疗的过程中,还是在进行自疗的过程中,都应该一改“贪利是害,人人都爱,吃亏是福.人人都不”的世俗习见,立“大道为公”之观念,不断净化其思维,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持”是疗效的基本保证。所谓“持”者,通常被解释为保持、坚持之意,具体指一个人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而倾心专注于某一事物,并以实际行动为此不断努力奋斗的思想行为。这里,目的是行为的生源与动力,而行为则是实现目的的保证。这是最一般的规律,往往普遍适用。 然而,“持”在气功冶病这一事物中的具体表现却与之不同。对于患者来说,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消除病魔,彻底康复,但保证康复目的得以实现的“持”,则主要不表现为行为过程而是思想过程。佛家常言:“百病自心生”,实言其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源在于人的心中不断生起的妄念。因而要想病怯体康,那就必须将它断而灭之。就此而言,断灭妄念实为“持”的本质内容,但是,它并非一时生起的恒心之念,而是在思想上能否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如果不是这样认识问题,那么,即使天天坚持气治疗与练功自疗,也只能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形式,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病人应具的这一疗病之“持”,既然以思想过程为本,那么,它则应该贯穿于过程的始终,而且必须与构成病人素质的其他因素挂勾。具体地说,也就是持信,持诚,持悟,持德,同时还要在这一基础上继以持行。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并练”、“性命双修”,从而使疾病早愈,彻底康复。 显而易见,构成病人素质的这五大要素,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恰恰是在显示其影响疗效的作用中真正形成了一个既依次递进又互相制约的有机结构。其中,居中之“悟”是继往开来的关键。如果“悟”了,其疗效则依“德”而“持”,越来越好。因为只有“悟”之所得才能使自己欲德有基,欲持有故。否则,不仅以往以“信”、“诚”所得之疗效难以升级,而且还会使之难以保持,甚至会日益减退,直至前功尽弃,病复原位。如图所示: 值此,可以明显看出,构成病人素质的五大要素,是一个特殊的人口素质评定标准。它仅属于气功治病这一范畴。其最大的特点是基“心”而论、纯属于思想意识活动。因其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很难客观评定,只能自忖自度。因此,患者必须对自己以诚相待,切忌自欺欺人。这样,才能在自忖自度中发现问题,进而一一解决,使其素质逐步提高,病体之康复自然不成问题。 (原载于《东方气功》年第六期) 气功治病中的复发性现象,虽不敢断言普遍,但却实属常见。笔者多年来之所遇,几乎在每一个从事这项工作的同道那里,都无一例外地时有发生。这不仅为病人造成了很大的苦恼,而且也是长期困扰气功医师的一大难题。 出于嗜好探奇解疑的秉性,笔者为此习研了不少有关资料,并结合练功思考体会,总想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基于“实践出真知”的思想,便冒昧决定亲自上阵一次,何不付诸实践大胆一试。依据“男病女治,女病男治”的气功常规,首先选取了自视比较典型的四位病人,接着便陆续对其进行气功治疗,以作为实验对比性研究。她们是: 王兰梅,女,37岁,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乡三营子二队农民。年3月肠梗阻手术后,记忆锐减,丢三落四,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均无程序:双手五指麻木且僵硬难曲,穿针取物仅以大小两指勉强捏合而为之。年11月下旬接受笔者治疗,六次治愈。 曹荣兰,女,47岁,兰州市饮食服务公司职工。患者自述,某星期天临起床前,突觉左腿疼痛难忍,当即无法伸曲,僵直难动,卧床一月多,其间经家人护送兰医二院,医院检查,均无结论。都是以药物与封闭止疼处理。此外,还曾试以中医之火罐拔疗,也无效应,实属无名之疑难病症。年元月接受笔者气功治疗,九次治愈。 南淑英,女,45岁,兰州市城关乡上川村农民。西医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十余年病史;又腰椎骨质增生,七八年病史,经常全身疼痛困乏,双腿尤甚,不能下蹲;双手骨节经常疼麻,致使其连做饭洗衣都勉为其难,长期服药不止。年5月中旬始受气功治疗,六次立显奇效,状似康复。目下已有复发,但未及疗前病位。 李秀芳,女,48岁,兰州市教育书店干部。西医确诊为乳腺增生,乳头下部、侧部经常有大小不等的九处块包,胀痛,两肩不能上耸,骑自行车时路面不平使车稍有颠簸即疼痛难忍。年7月初始受气功冶疗,九次则包小疼止。至此,笔者叮嘱患者坚持练功,并于每日入睡和起床之前以卧式意念吐纳进行自疗。自疗过程中无任何复发现象。十月,经兰医二院专家门诊复查,巳经痊愈。 上述病人均属首次接受气功治疗,此前亦均程度不等地曾受治于中西医。其效果充其量也只是有所缓解,或是临时止疼,因而多有复发,自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接受气功治疗前,笔者要求一律停止使用任何药物,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对症施术,仅一个疗程,多者九次,少则六次,即获痊愈。跟踪至今,发现仅一例复发。经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从中悟得:气功治病杜绝其复发性的关键则是:能否利用外气致使病人所固有的生命自组织能力去战胜其病灶的自组织能力。 生命自组织能力是人体所固有的一种本能。它受大脑深层意识的操控而表现为生命的活力。人体细胞以及由它所构成的各种器官,无论是其组织还是其功能的有序化,是这一活力的基本前提,基此而造构的人体生理机制的正常运转则是这一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好比是一架组织非常精密复杂,组装非常严整灵巧,并按其规律不停运转的大机器。在这一恰似大机器的人体中,只有细胞有序,器官有序,机制有序,运转有序,才算正常。人也只有在保持其整体有序化的情况下,才能赢得一个健康的身体。可见,人体的健康确与其机制的有序化密切相关。其实,这一呈示立体结构有序化生命机制的形成,正是人体自组织能力的功绩。正因为如此,它才把人这一生命构造成了一个层层结构有序而严整的机体。 但是,人的机体虽然严整却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也就是说,他不仅与自然环境不停地进行着各种物质交换,而且与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人正是以这种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特有的社会功能。因此,难免受到自然界风、寒、湿、热的影响,难免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有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的反映。倘若这些因素未能使人之机体的有序化状态受到影响,那么,便说明人与其外部环境协调且无任何病症。一旦这一有序化状态遭到某些破坏,人即觉得不适,说明已经患病。 患病的局部性是其普遍的特征。用中医学的行话来说,那就是:经络畅通则无恙,局部受损则呈病,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然而,无论哪一部位发生病变,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为一个由原来的“康体有序”变为“中性无序”再转化为“病灶有序”的发展过程。 所谓康体有序,它是人体生命自组织能力的本性。它不仅序化了人体所有器官与其组织细胞,而且显示了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积极性质,因而亦可称为正有序。中性无序是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原来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而使其暂呈紊乱之势。它是病变之根源。初发阶段因其潜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说明这一无序还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序化成形,人也没有什么特别不适的感觉,故称为中性无序。如果它继续发展,一旦转化为一种新的有序时,即形成病灶,且在体内定位、定性、定型。因其有损于人体健康而示消极作用,故称为负有序。它的成形定势,必然生出相应的自组织能力;否则,病灶则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病灶的自组织能力与康体的自组织能力,就其性质而言,互相对立。两者共存于人体,呈斗争态势,其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后者战胜前者,从而使疾病消失,即所谓“不治自愈”,二是后者无奈于前者,负有序则在体内产生作用,即所谓“常感不适”。在这种情况卞,则需要借助于医术外力的帮助。可见,康复同生病一样,也是一个过程,所不同的只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恰恰是生病过程的逆向回流。如果将两者的过程以关系式予以表示,那便是: 康体有序中性无序病灶有序 显而易见,在这一关系式中,顺向进行则生病,逆向进行则康复。所谓疾病的复发性,无非是医疗手段未能使康复的逆向回流过程彻底完成。正因为如此,其病灶的负有序才有可能以其实力把中性无序作为“战区”,进而与康体正有序进行来回反复的“拉锯式战斗”。一言以蔽之,疾病复发性的根源就在于人的生命自组织能力与病灶自组织能力之间呈现为一种动态抗衡。 既然已经明晓了愈病复发现象得以产生的一般机理,那么,探寻其防止制措施也就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就气功而言,防止措施之旨要,无非是气功医师充分利用气功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真正打破康体自组织能力与病灶自组织能力在运动中互相抗衡的这一格局。这里所说的“真正打破”,并非气功治病通常表现出来的那个“立见奇效”和“当即治愈”,而是要将这种奇效保持下去,直至疾病完全消失。同时使“当即治愈”的疾病不再出现反复。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气功医师在利用自己的外气持续弱化病灶自组织能力的同时,还要激发患者本人的生命自组织能力,并使其不断强化,进而将患者从接受外气治疗导入以自身的生命自组织能力去战胜其病灶自组织能力的自疗过程。 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人体的健康与否,全在于自组织系统的运转是不是和谐统一。一旦某个部位出现紊乱便有患病感觉,进而成为病人。虽说患者可求助外气治疗这一“外援”,但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事实上,气功师对患者发放外气治疗,就好像启动机器的马达一样,旨在利用外气乱其病灶有序,启动康体有序的自组织能力,而将外治导向患者的自疗自治。 那么,气功医师怎样才能使自己以发放外气外治的手段,将患者导入气功自疗自治的过程呢?自视,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根除私心杂念,立志大公无私,确立“以德为本”和“治病救人”的疗病宗旨,是实施这一转化的根本前提。倘若不能以慈悲为怀,立足普度众生,而是私欲过盛,以谋取钱财和显耀名声为目的,那么,自然失却了气功治病应有的思想心理基础。界内尽人皆知,气功治病,意念力至关重要。事实也证明:任何私心杂念都会使气功医师发放的外气缺乏应有的力度。这一问题若事先还没有解决,即使气功医师功力再大,技巧再高,又有何用? 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除了深钻细研究气功功理之外,还要加强对有关知识的学习。哲学有助于自己灵活机动的辨证施治以及具体实施这一转化的决策,心理学则有助于与患者通达顺畅的思想交流;现代物理学可以帮助自己加深对气功功理的理解,中医学则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而增加气功治疗的效果,如此等等。总之,气功医师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补学其需要之所缺。否则,便很难确认和把握实施这一转化的契机。 三、加强医病实践和练功活动,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越治病,越长功”,治病练功同时并举,无疑会使气功医师的功力大增。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实施这一转化的动力毕竟起始于气功医师本人所具之实际功夫。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力予以推动,并对患者的内蕴气机产生影响,这一转化则根本不具可能性。治病本身,既是对气功医师对自己既定功夫的实用与测定,也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特殊练功,其过程更是功用并举,功增当用。 总之,气功医师只有从上述三个方面着实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才有可能实施这一转化,从而防止乃至杜绝所治疾病再度复发现象的产生。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且自视有实施这一转化的可能,那么,不妨一试。这里必须指出,在试治的过程中还有两个需要做的事情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宜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灌顶加持以实现气功功能传递的所谓“给功”。是否真正给了,最易查验的具体标志则是:体有热感,手脸发红。这时,宜让患者用手搭按、拍打其病灶,并以接功、练功加以配合。这样,患者并会自然而然的进入自疗进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灌顶加持的给功时,尽量少用自身的元气,宜把自己视为一种特殊的能量转换器,取宇宙之能量转施于患者,以免过分伤身。 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十分灵活机动的方法和耐心细致的态度,把气功治病的真正道理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给他们,以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生命自组织能力所固有的活力,从而使之持续不断地去战胜其病灶的自组织能力,最终达到自疗康复之目的。这里,救人的真心,深刻的认识,说理的技巧,耐心的程度,心理的互通,是实现这一转化目的而务必注意和重视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当然,就气功治病中的复发性生因而言,还存在一个患者配合气功医师防止乃至杜绝的实际问题。那就是,患者一旦被导入自疗进程,则应该在气功医师的指导下以自练自治为主一一付诸实施,而且务必坚持下去,直至疾病彻底消除,身体完全康复。否则,也会导致复发性现象的产生。笔者接手上述受治的四位病人中,其中—例之复发,原因就在于笔者为了对比实验在施治之后未“给功”加持。同时,作为该患者本人也沉湎于外气神效所带来的轻松与喜悦,而对自疗不太重视,总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欲使人间无病痛,立足世界大同修。望气功医师开怀施爱,愿所有患者着实受益。(原载于《甘肃气功》年第二期) 信息链接:(《益生文化》信息见置顶文,请积极供稿、积极订阅,支持民间国学的发扬工作。《益生文化》费用,全年90元(含邮资),季刊,每期版。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