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的文身師, 不正經的老闆。 文末看展福利,莽街x盼达用车 邀请您参加 ———— = 爱上看“展”的人, 爱上看展的“人”。 01. 那天老板娘说我:这么久了也没见你出个推送,人家都跑来问我了。我挠挠头,叼着烟摇头晃脑的开始跟她讲道理,比如我平常工作有多忙多忙啊,推送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呀云云。她看我的样子觉得好笑,接着跟我说她最近去的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的展拍了很多的照片,可以的话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老板娘说的话就是圣旨,可我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 你说,看展的人,都在看些什么呢? \ 02. 我在认识老板娘之前一直是一个俗人(现在也是)。啊,也不能这么说吧,就是个普通人。小时侯就对博物馆,科技馆,啥的没兴趣,更不用说什么话剧,展览之类的任何艺术形式的呈现。不是不想去,是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去”这个意识,这个选项。 直到我认识了她。 她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展览,有时在杭州,条件允许,就天南地北的跑。对,在我认识她之前就是这个样子。恋爱后,大大小小的展我也多多少少的跟着看了一些。 但其实,每次看展我都挺懵逼的,因为基本上那些作品,我都看不懂。 每次看她严肃认真的样子我都挺不解。在我看来,这玩意和小学中学时期的阅读理解古诗鉴赏没有任何区别,没有标准答案,怎么理解是你的事情。我觉得这个比喻没什么不对。那么问题来了,这不是李白杜甫,这不是老舍鲁迅,阅读理解我能瞎编,但是这玩意呢?它可能是一个奇形怪状的雕塑,一张莫名其妙的喷绘,一串跃动不息的光线,一个甚至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东西。 我到底是去看啥的!? 当然,我还是会表现出一幅“老子不是第一次来展”的样子。站在一个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面前,眯着眼睛盯着,即使视线已经失焦了也没有关系;一只手托腮另一只托手肘,假装高深莫测,切记不要东瞻西望,不然同行的人会觉得你很弱智;要是看出点什么记得嘴里一定要小声的念念有词几句,这会显出你的睿智;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ok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换到下一个作品前面驻足。 问我为什么这么做? “我怀疑自己之所以进入不了作品,是因为在那些作品前沉思的不够久。所以我良久地在馆内徘徊,用尽一切练气功、练瑜伽的方法,渴望接收一点启示,或者感受一下作品汇聚的能量。” = 03. 对,基本上跟便秘没什么区别。我几乎没看到过一眼就被吸住,或者撼动心灵的作品。又或者我真是俗人一个,对这些艺术品完全无感,完全不能理解。所以即使再成功的作品摆在面前我都可能不屑一顾。跟女朋友说了这个事情,她瞥了我一眼说:“平常看的展大多龙蛇混杂。当时我在卢浮宫里亲眼见证了那些画作,它们给我的带来震撼是无与伦比。” 好的,再一次败给了万恶的资本主义。 我继续追问:“那你去看展都是去看些啥的?”她说: “看看别人是怎么看世界的。” \ 04. 我觉得其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去看什么的,所以思索了一会给我憋出这么一句话。 但是仔细想想,确实也不无道理。 不论什么形式的作品,都是创作者对当下环境,心情,理想,社会等等一切的一种表达。通过他的作品,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想:当你与某件作品产生共鸣,也许只是因为他表达的情绪或者想法刚好与当下的你达成一致。虽然无从知晓是怎么一个创作过程,但其中蕴含的思考或者情绪,都足以铺天盖地的汹涌而出。而这样的感知,或许只有当下心神想通的人才能知晓。 但是,这也不能代表大多数人。 前段时间我看了VICE的一个访谈:《我跟美术馆的保安们聊了聊他们看(kān)画时在想什么》,文中提到:“有人在美国当代MOMA看展览时候掉了一只手套,结果后来的参观者都没有把它捡起来,因为大家不能确定这是不是艺术展的一部分。当时,我的脑海里迅速掠过了众多参观者经过手套时复杂的面部表情,以及成百上千的微博用户如何点开图观赏那只手套——听起来还真可以算个艺术事件。” 看到这段的时候真让我松了一口气,不禁暗自庆幸。虽然自责是个俗人,然而这个世界上可能99%都是俗人。国人就是这样,只要跟身边的人一样,就不会感到恐慌。 文章采访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和民生美术馆的几位保安。哥几个一天甚至要看18场展览,每次半个小时。小哥们也说不出什么惊为天人的大道理,但是有句话我挺受用的: “这个东西,喜欢就是喜欢,没有为什么。” = 05. 闲着没事我也采访了周围的一些喜欢看展的朋友,问问他们在看展的时候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东西。果不其然,收到的90%的反馈都是:为了发个微博或者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什么偏方能治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