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赤阳在传统上,东亚文化圈非常相似

发布时间:2016-12-31 10:08:01   点击数:

廖赤阳,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日本华人教授会代表,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华侨史研究专家。主要研究华侨华人史、留学生史,以及东亚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中国气功和养生的研究与实践方面,亦颇有建树。著有:《长崎华商与东亚交易网络之形成》[日],《错综于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合编)、《大潮涌动:改革开放与留学日本》(主编)、《气功的思想和实践》、《用气功解读老子》等学术专著。日前,廖赤阳教授在东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研究东亚华人华侨史。提起全球华人,不得不提生活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他们与在日华人有什么不同?比如在自身历史、经济地位、与当地民族的融合程度等各方面都有不同。廖:历史上华商长期外海贸易。商船既开往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开到了日本的长崎县,两者起点一样。但在近代以来的东南亚,华侨主要是以劳工身份在东南亚各国工作并定居下来。当时东南亚各国还是列强的殖民地,需要大量劳工;而华侨在日本属于商业移民,因为日本自始至终都禁止劳工输入。近代开港以前,长崎当时是日本唯一对外口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崎贸易。长崎作为一个贸易港口的漫长历史始于年。当枪炮、机器,还有基督教文化等,相继从西欧传来日本的时候,长崎领主大村纯忠实行了港口的对外开放,积极地为海外贸易商船打开大门。在自年起的多年间,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这并非断绝与外国的一切贸易交往,而是贸易集中管理,在这一期间,长崎是日本唯一的对外开放的窗口。中日贸易最盛时,整个长崎地区的人口只有5万左右,而来自中国的商人就达到了1万之多。主要是福建商人、宁波商人。江户幕府为了加强对来日本做买卖的中国人的监督管理,设置了“唐人屋敷”(专门为中国人设置的居住区)。所以在日华人一开始就是商人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劳工的身份出现的。年,日本颁布了《勅令号》,其基本精神就是对纯体力劳动者的入国严加控制,而经商,留学被许可。直到现在日本的《入管法》也是遵循这制度。虽然日本由于少子化导致劳力不足,但也仅仅是允许日本人后裔在日本就劳。当然后来有研修生制度,但这不是移民,而且工种被限制,不能自由选择职业,也不参加华人社会的活动。第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大部分加入了当地国籍,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日中国人大部分选择了保留了中国籍,日本华侨自始自终就是一个在日中国人为主的社会,在日华侨有着强烈的中国人意识。据我所知,有家族从清代都来到了日本,到了第5代了还是拿的永住签证,没有加入日本国籍。这一现象是有原因的,比如日本侵华战争,国民感情的认同度,个人经济和生存的抉择等等。如果生活或事业逼你非得加入日本国籍的话,那你没得选择。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老华侨没有换日本护照,为什么?因为多数人从事餐饮业,持中国护照在日本经营饮食业没有限制,且经营中华食材的老华侨和新华桥是中国护照反而更方便。第三,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华商,几乎都变成了当地居民,所以他们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成为政治家,甚至成为所在过国的高层领导。比如新加坡,泰国等。在经济方面,福建人在多个国家里是首富,比如印尼的林绍良、黄惠祥及惠中兄弟;菲律宾的陈永栽、施至成马来西亚的郭鹤年,他们都是是福建人。当然日本华人华侨在商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多家华人公司在日本上市。但总提来讲,由于多种原因,东南亚华人商业方面也许更有建树。记者:为什么福建商人在东南亚取得的成功更多一些?廖:一则跟人口基数有关。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历来人数最多,仅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东盟(ASEAN)五国的华人即达万人,占世界华人总数的75%左右。而在日华人华侨只有近80万。第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在战乱的地方生意做得非常好。我以前采访过一个福清人,有一个国家我都没听说过,偷渡过去的,生意做得很好,他有多人的保镖队。东南亚也是这样,之前是殖民地。我们福建、潮州那一带去东南亚国家发展的人,商业竞争力非常强,而且很有冒险心。他们过去很容易在东南亚建立起了一张遍布各国的商业关系网,为后来一代又一代福建人漂洋过海而去打下基础。而日本的江户时代就是个非常发达的商业社会,开港以后华侨华人也曾一时几乎海外贸易,但是到了以后,三井、三菱等大型财阀都起来了。日本公司得到了国家扶持,逐渐垄断了生丝、煤炭、石油、陶瓷贸易等大宗贸易。

记者:您是否觉得老华侨和新华侨有断层的感觉?前几年,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改革开放来日本的华人华侨,组建各种协会或商会时,为了有别于老华侨的各种商会,在名称前面都加一个“新”字。

廖:但是现在基本上都没有带“新”字了。比如代表性的“日本新华侨华人会,在年更变为:全日本华侨华人联合会。更换这一称呼,其实还是老华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老华侨的意见是不要再分新、老,而是移民先辈和后辈的关系。

当然,历史上,新华侨和老华侨曾经有一定的隔阂。比如在90年代,日本的新华侨缺少华侨社会地缘和血缘社团这样的缓冲带,被直接抛到日本社会里面。老华侨的同乡会馆有楼有产业,是法人组织,它不可能无条件地开放给所有的同乡,所以这样新华侨一开始就得在日本社会里打拼。有一个文化、经济失落感,还有一个特别是社会向下移动的失落感。很多大学老师、政府官员或经营者来日本后不得不在餐馆里洗盘子为生,我也是这样,落差很大。

新华侨的各种组织大概是在90年代开始兴起来的,进入有序化的发展就是0年以后的事情了。新的华侨社团有西日本、北海道、长崎、冲绳等地新侨会这样的以居住地区为主地的地域组织,也有依据国内出身地组织的各省市同乡会这样的地缘团体,还有中华总商会及各地缘性的商会组织,也有科盟、律师会、留日同学会、博士会等专业团体。而我所在的日本华人教授会成立于3年,目前有名会员,分布在日本各大学,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团体,主要活动在日本主流社会,在从事学术科研与教育工作而同时,也尽力推动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要说有代沟,我比较当心的是新华侨的第二代。虽然也有人进入中华学校或回国留学,但是更多人直接就进入了日本学校,以日语为母语,也容易接受日本的各种观念,语言文化认同上都会有一定的隔阂。

记者:这方面可能跟日本华文学校比较少的缘故吧。

廖:有一定关系。就日本华侨社会而言,我认为现在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华侨教育,特别是新华侨子女教育。日本华侨社会在4万人规模时,就有5所侨校,到80万人规模时还是5所。新华侨子女一代被日本社会同化的速度要比老华侨快得多。当然这种同化,如果从融入日本社会的角度说,有好的一面,但是不应该是以丧失中华文化认同为代价的融入。这不仅将导致华侨甚至是华人社会的消亡,对发展多元文化的日本社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从与日本社会融合的角度看,从地域社会融入是一个方向。这方面,新侨要虚心向老侨学习,可以长崎华侨社会为范本。在长崎,华侨既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很好的与当地社会相互融入。

在日韩国人、在日朝鲜人在学校教育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在主要的居住地都建立了民族学校,其中,朝鲜系的还建立了大学。虽然日本政府一直采取歧视性的政策。战后,由于中国是战胜国,所以在GHQ(美国占领军)占领期间,华侨享受战胜国民待遇,而在日韩国人和朝鲜人的地位比较微妙,战后摆脱殖民地统治的在日朝鲜人复兴民族文化的意识高涨,纷纷建立民族学校。旧金山和约后他们单方面被剥夺了日本国籍,作为曾经的最大在日外国人族群,他们积极争取自身的权益,在争取在日外国人及少数族群个权益方面始终还走在最前列。

中华文明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整体论,世界是整体的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中国气功养生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请介绍以下中国气功在日本发展的现状。

廖: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随着新移民的的到来,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本普遍传播。包括气功、太极、中医、书法、二胡、水墨画等。华侨社会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是舞狮和舞龙,而现在,气功和二胡成为两个新的中国文化符号。目前在中国练瑜伽是很时髦的事,但我的学生说气功更适合日本人,几千年来汉方医学、气功养生的文献在日本保留得很好。而瑜伽的的名词、语言、概念与日本传统文化的隔阂就大一些。

气功已经走进了日本平常老百姓的生活,学习气功的大部分是日本人,在日华人华侨真正理解气功的人很少。我有一个医学博士的学生是日本人,现在在横滨中华街开诊所也教气功,他的学生既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日本人吸收中国文化的时候不是被动的,是自主地选择。东南亚也有很多气功和二胡的华人团体,作为本族群文化的传承,但没有马来人,没有菲律宾人参加。在日本却都是日本人参加,这是很大的区别。

日本人学气功主要为了健康和养生,目标明确。日本的各个车站基本上都有文化中心,相当于社区大学,每个文化中心里,基本上都开设气功班。

记者:的确,日本人这么热衷于气功、中医,可能跟中国和日本是近邻,文化上比较容易吸收和理解吧。

廖:中国传统文化能在世界上真正扎根的大概就是气功、太极、中医、饮食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我们有养生的整体观,有饮食文化的整体观,有兵法的整体观,有医学的整体观在,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整体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近代西方科学是还原论,把整体分割开。比如眼睛坏了就去眼科,中医就认为眼睛跟全身有关系,肝开窍于眼,眼珠黑了跟肾气有关系,眼白是白的跟肺气有关系,眼白中的血丝跟心气有关系,眼睑跟脾有关系,眼睛一下子跟心肝脾肺肾都有关系,这是中医的整体论。

中华文明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整体论,世界是整体的,而不是西方近代科学把世界分割的支离破碎。中国的整体观,也是东亚的传统文明的核心,朝鲜半岛、中国、日本共同的价值观。气功的境界在于人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这与儒家的礼也有共同之处,“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为了达到和谐,那么什么是礼呢?礼者履也,履就是鞋子,合脚的鞋子,就是和。日本民族是大和民族,从气功的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和,很有说服力。

记者:您研究气功,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廖:研究气功养生和治疗。养生是原点,治疗是一个辅助手段。中药和西药都不能治病,它只是帮助你恢复自然治愈能力,就是西医的免疫力。免疫力在解剖学上找不到,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西方词汇呢?。中国人把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叫做正气,这个概念要比免疫力的概念广泛而且深刻得多。免疫力检测不出来,而气还能检测出很多物资性因子。气功养生,就是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身心调整,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锻炼方法。

记者:据了解,您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气功学术方面的著作。比如《用气功观来解读老子》……

廖:我们现在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用的文献研究,或者是一种思想的研究,但是缺乏一种身心实践的内在体验。而身心实践体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西方文化是向外,中华文化是往内。缺少这种向内追求的身心体验很难理解老子到底说的什么,缺少老子的心身实践怎么去理解老子?包括现在很多中医师都否认气功,而气化原理恰恰是中医最根本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中医又算什么呢?所以你首先要实践,从这个角度解读老子。老子讲的整体观用在政治经济上,用在气功养生上,饮食上,音乐上都是一个道理。

记者: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共通点在哪些方面?

廖:在传统上我们的东亚文化圈是非常相似的,东亚文化圈有一个上层建筑,一个基础建筑,上层建筑传统的说法是四个基本共同点,第一个汉字文化圈;第二个汉传佛教文化圈;第三个儒家文化;第四个律令制国家。基础建筑方面就多了。比如中日两国人民都是讲究人和自然的和谐,都用筷子吃饭,都是大米文化圈,都讲风水等等。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td/158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