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气功科学精义002

发布时间:2018-11-8 11:39:36   点击数:

温馨提示:点击有下划线的蓝色字体可以打开往期文章

第一节意识和意元体简述

Ⅰ、意识的含义

意识一词,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在此之前,我国古代称之为心、神,泛指高级神经活动。现在意识一词正被很多学科所采用,但各学科对意识一词都有自己的理解。为了正确理解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首先介绍一下其它学科对意识的看法。

一、各学科的意识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意识主要指人的主观世界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合,包括意志、思念、认识等。它和客观存在相对立。意识是大脑皮层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心理学:认为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总合。心理活动指情绪、情志、性格、思维、记忆、能力等。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意识的背景下进行的。对这一系列的精神活动,依据生理心理学的观点,我在年写《气功探邃》时曾把它概括为四个层次:

1.生理反射层:包括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生理神经活动。完成简单的神经反射弧的活动。

2.感知层:管辖身体内外事物的感知,包括中枢神经的各部分分析器。完成各种感觉的分析。

以上两层的神经活动,依靠神经通路(即神经纤维)完成信息的传输与分析。

3.意识层:此层建立在上两层的基础上,把各种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出概念。因此本层功能包括概念的形成活动与运用概念、词汇的活动。如联想、回忆、分析、综合、记忆、推理……本层与前两层有密切联系,并能影响这两层的功能。反过来,这两层又是引起意识活动的重要因素。

4.本体意识层(也叫潜意识):它在整个神经活动的最“本底层”。一般情况下,它被意识层所覆盖,被意识活动所淹没,只有在意识活动停止时,它才能显现出来。它不借助概念活动,直接与信息相合,故无分析,无概念,当概念起作用时,意识活动就开始了。爱因斯坦所说的可以不借助概念来完成的意识活动,恐怕就指此而言。

(三)医学:西医认为意识是人的觉醒状态及能识别处理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功能。古代中医讲意识指整个思维活动,包括人对外界的感知、反映和思维。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反映事物的功能在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心中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叫意)

意有所存谓之志,(回忆过去,把它保存在心里并贯彻下去叫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由这个念头,随之发生变化叫思,即思考)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再向周围扩展,又细又广阔叫做虑。粗为思,细为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过考虑以后再处理事物叫智)”

因此,古医家认为思维活动包括心、意、志、思、虑、智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在现在都可称之为意念或意识活动。

(四)佛教:意识一词,本来源于佛教。佛教有论意识问题的专著叫《唯识论》,包括《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等,认为意和识具有不同含义,“意”指人思量或思考事物;“识”指分辨、区别、明了事物;而意与识都是心的功能,是心境作用的体现。心、意、识三者虽有区别,但又是一体。《俱舍论》中说:“心、意、识三名,所诠之义虽异而体是一炉。”在《大乘义章》中又说:“识者,神之别名也。”意和识连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曰意识。在《唯识论》中认为意识是八识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阿赖耶识)中的第六识,是建立在意根的基础上的,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的一部分。意根是第七识,即“我执识”,其作用为“了别法境”的心王(分析、明了、认识法的境界)。佛家认为,宇宙间各种环境、称谓,都与六根相对立,如眼对的景叫色,色即有形质,有质碍的东西。意根所对应的宇宙间之事物称做法,法是有名的东西(名就是概念),如桌子、椅子、杯子这些概念都叫法(法是因缘和合而成)。意识就是接收和运用概念,分辨、明了、认识这些概念,即意识所起的作用。

(五)道教:道教不像佛教对名词概念都予以诠释,而是注重其实际应用。

所以对很多名词、概念的含义多有含混不清之处。意识一词,不见诸道家典籍,与其相类者,有元神、识神、真意,下分述之。

1.元神:《脉望》中说:“何为元神?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黄庭外景经——石注》中说:“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它是与生俱来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建立在元神的基础上。

2.识神:指后天建立的思维精神活动(包括各种情绪的产生)。

3.真意:《伍柳仙宗》中说:“盖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元神真意本一物也。言元神亦可也,言真意亦可也。故真意即虚无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我们认为两者实际上不能划等号。

元神、识神、真意,三者的关系中,识神借元神之灵知以为用(意赖神而动),元神淹没于识神之中。在一定意义上,识神是元神的具体体现,识神中寓有元神。

当识神宁静时,元神之性即可显露。能感知到“元神之性”的意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意识活动。称之为“真意”。古人认为元神、识神是对立的,认为元神是修道之本,识神是生死之由。景岑曾说:“学道之人不悟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二、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

智能气功科学认为,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意元体这种特殊物质的活动状态,是意元体内部的运动内容及其运动过程。它来源于对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内、外环境的各种有关信息(社会的、自然的、人体自身生命)的反映。

在人的不同生命阶段(或层次),意识活动的内容、表现也不同。如婴幼儿,虽然还不会说话,还不会运用概念,但意元体可以发放指挥形体运动的指令,并且也有了感觉分析的功能。这时期的意识活动是以感觉、运动的有关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幼年儿童的意识活动则可完整地反映事物的形象,即通常说的“形象思维”。

成年人则是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即通常说的“逻辑思维”。练气功到一定程度时,要沉伏意识中的概念活动,意元体主动地体察或指令生命运动。练功到中、高级阶段,则呈现出整体的特异意识能力。

要想真正了解意识的实质,仅从上面的定义中还是达不到的,因为它牵扯到一个崭新概念——意元体,要认识意识是怎样的运动,还必须从意元体谈起。

********

以下是对应章节的函授辅导内容

********

第一节意识和意元体简述

这一节为什么叫简述?因为在《混元整体理论》一书中有一章叫《意识论》,比这一节的内容要多得多。这里边有些问题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讲得很细致、很透彻,只是作一般的简单扼要的介绍,只把和主动运用意识有关的部分尽量讲得详细一点。

I、意识的含义

意识这个词是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才有的,中国以前叫精神或者称为神。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各个方面都有渗透。以后佛教文化和哲学结合到一起,意识这个名词就用得更加广泛了。而现在各个学科里面都开始用了。一般来说,意识就泛指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高级神经活动。为了正确理解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我们首先把其它各个领域里对意识的认识介绍一下。

一、各学科的意识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哲学有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说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存在,黑格尔就讲绝对精神,认为宇宙是由绝对精神衍化出来的。唯心主义就不介绍了。从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意识是相对于外界客观物质来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是一个存在,精神是一个存在。精神是人的主观世界,外在的物质属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两相对立的。而精神、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脑子的活动状态。它为什么能活动?它是对外在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个反映在人有了社会活动之后才能产生。把社会、客观世界反映在脑子里的这种活动就叫意识。思想活动、精神活动就是意识。马克思讲,客观世界怎么能够证明它存在?因为它能在人的精神里复现出来,得到确证,我们人的精神能够认识客观存在。所以它是存在的。而精神和客观世界是两相对立的。哲学是这么来认识。实际来讲,我们不应该这么把它们对立起来。人的精神也是物质运动的特殊运动形式,和物质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它们两者才是对立的。

(二)心理学:心理学对意识的认识应该说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基本上是相同的。它认为意识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情志、情趣、性格、学习、记忆、联想等,这一切都是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都属于意识。所以,对意识活动的认识,心理学与哲学基本上差不多。它们都认为意识是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内在活动的表现,这个心理活动它只能在人体自身里边存在,只能对人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心理学和哲学认为精神不是一个客观存在,人们没法直接认识它,只能通过一般的行动间接地来认识。人们的意识活动可以通过人们的一切行为包括情绪、言语和行为而间接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和气功的观点是不完全一样的。因为你一旦情绪发作,有了行为,意识已经转化了。从心理学来讲,意识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和人的生理直接联系在一起。虽然神经的某些活动或者神经细胞的兴奋,它不能算作意识活动、心理活动,但是它与心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讲心理学或讲生理心理学的时候,往往把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活动也和心理或者意识联系在一起。心理学认为生理反射、感知也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实际上它应该属于生理解剖的内容。比如,我们眼睛看东西,眼睛的视神经细胞一兴奋,往里边一传递,里边就有了意识活动的内容。那一般低等动物也有感觉,是不是它也有了精神活动?”不能这么讲,因为低等动物刚刚有了感觉的时候,这种感觉还不能叫意识。

可是人就不一样,到了人这个层次已经有意识活动了,有了意识活动后的所有生命活动就贯穿了意识的内容。这一点同学们必须要搞清楚。现在很多书对这个问题都写得不确切。说一个种族发生史,从低等动物一点一点地发展到高等动物,一开始低等动物从反应性到感受性,到了对刺激的应激性,以后慢慢有了神经系统,有了感觉、知觉,再以后能形成表象,到人类就有了意识,人的意识是这么发展过来的。其实刚刚有了感觉的时候(还属于低等动物阶段),还谈不上意识。可是到了人这个阶段,一旦有了意识活动,比如你这手,轻轻地一碰东西,感觉到了,脑子里意识马上就跟上了。有了意识活动后,意识就统帅了身体各部分。所以我们人的简单的感觉,它已经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了。这也是整体观的特殊内容。感觉是意识的一部分,感觉这个部分当中还包含有整个的意识。还不要说搞气功了,搞艺术的人,他的意识、感觉、理解以至于他的知觉、他的体会是融合到一起的。实际我们每一个人的感觉、理解这些意识活动也是融合到一起的。人和低等动物的不同就在这一点上。我们之所以把心理学讲的生理反射、感知、意识以至于本体意识都归为意识的内容,道理就在于此。书上把精神活动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本体意识层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练气功的更深层的意识。这个深层意识虽然和古气功所说的元神不一样,但是它已经和普通意识不同了。心理活动或者神经的各种活动有不同层次,其中还有一个本体意识层。大家知道了这一点,对后面道家、佛家关于意识层次的内容就好领会一点。

(三)医学:医学有西医和中医。西医对意识的理解就和心理学不一样了,心理学把一切都包括了,西医学不是。西医认为意识是人在清醒状态当中能对外界各种事物进行反映的这一部分神经功能。人昏迷了就叫意识昏迷,意识昏迷了就不是正常的了。当你不能对外界起反映的时候,就不叫意识了。这一点和气功就不一样了。古典气功中练功一入定,人对外界就不起反映,但可以对人体里边起反映。医学的意识观和气功的意识观距离更大一点。我以前跟同学们讲过,练功入大定的时候,你割他一块肉,他也不流血,也没反应,也不知道。这时意识对人体里边起作用,对外面形体不起作用。

中医的意识观比较复杂。古人讲,“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动词,可以做担任讲,能承荷、担负各种事物的这一部分功能就是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心中对过去能形成概念的东西的回忆叫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一个念头存着不动了,脑子里有个概念把它停起来,作为指导前进的动力,这就叫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你围绕着这个志向去考虑问题,根据它去变化、去活动,这称为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是粗的变动,虑是更细微的变动。在中医和佛学里边思和虑不完全相同,有程度上的差别。思比较粗糙,虑比较细微、精细,但都是围绕着一个念头,或围绕着一件事情去变化、去考虑。经过考虑以后再处理事情称为智——智慧。所以,心、意、志、思、虑、智这几个层次的内容都属于意识活动的范畴。

(四)佛教:讲意识讲到佛教就找到根了。佛教有一个宗派叫唯识宗,他们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甚至包括一切生物,之所以能够生,能够活着,关键就在有这个“识”,一切就是这个“识”变化出来的,所以叫唯识——唯独有这么个识,这个派有很多著作,其中有一本书叫《唯识论》。《唯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有八识,叫八识心王。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再加上个意,每一个都在人体上起一定的作用,都对一定的事物起反应。眼睛本身称为根,能对外界各种有形的物体(外界有形物体称为色,人身也称为色)起反应的那部分功能称为眼识。耳朵本身称为根,通过耳朵能够对外界事物起反应的那部分功能,称为耳识。耳朵是听觉,舌头是味觉,鼻子是嗅觉,周身各部分称为触觉,而且还有个意念。咱们说的这个意念活动,他们不叫意念活动。叫做什么呢?人体里边有这么一部分内容,它可以对外界各种“法”起作用。什么叫“法”呢?比方说黑板、桌子、教鞭等,它们不都有个名字吗?有名相的东西,或能叫的概念就称为法。一个桌子,它本身称为色;一摸,挺光滑的,称为触;桌子这个概念称为法。法指的是一定的具体实物,它又通过不同的内容表现出来。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就是这么几种东西和外界事物起反应而形成的。当然人体内还有“五蕴”的内容,这个就不多讲了。

如果从智能气功的整体观来看,它就是把人和外界形成一个整体了。外界的东西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和人体发生作用,人能接收它、能感觉到它、能知道它的那部分功能称为识,这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识,再加上意识。意识能接受无形的东西。如我说“桌子”,你怎么知道是桌子啊?能领会桌子含义的里面那个功能就称为意识——意念这个识。当然在佛教里边,意和识这两个字也还并不完全等同。意是接受法的那个东西,识是能明了它的那个东西。意,要有思维、思考,但思而不辨;识是分辨,咱们常说认识这个词,你要认,才能识,认了以后把各个东西分开。当然意和识从佛教来讲都是心的作用或神的作用。有的书讲,心、意、识三者没什么大区别,其实是一回事情,一个表现。那么意识是怎么产生的?佛教讲是从意根,是从第七识——我执那里产生出来的。(以后在讲意元体的时候还会讲这些问题)佛教讲的这个意识,实际就是讲的我们人的一般的思维、思考和分辨、识别的能力。

我附带说几句。佛家认为这些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没有的东西,都是人们自己瞎编的,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桌子、粉笔??都没有,只要叫得上名来的都是假的,没真的。因为只要叫得上名来的东西,就有一定的性质、一定的形态,它们都要坏、都要变,这一变不就没有了吗?不就是假的吗?其实这个讲法是错的,他们只是指出了事物的可变性。

(五)道教

在真正道教的典籍里没意识这个词,因道教它要维护他的所谓正统性。不过近年出版的道教书就另外说了,都混了。在道教里相关的有识神、元神、真意等说法,同时它也借用了中医学的一些名词:神、魂、意、魄、志。这些东西也应该是属于意识活动的范畴,但有些东西还不能往里边归,道家也没往里边归。只是讲到了有真意、有元神、有识神。为了使大家将来看古典气功书比较方便,我们把元神、识神和真意简单地说一说。

1、识神:就是一般的意识活动。有心去做的都叫识神。

2、元神:指的是没有心念的意识活动,或者说是识神的最原始、最本初的那种状态。当各种思念还没有活动的时候,那种特殊的状况就称为元神。通过练功慢慢可以感觉、认识到它。元神是精神活动什么都没有的那种原来的、本然的精神境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那个中就是元神的状况。

3、真意:当真感觉到元神那种什么都没有的状况时,感觉到它的那部分功能就叫真意。书上引文中的“真意感通为用”,这句话不太确切。“故真意即虚无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这句话是对的。当你非常虚、非常安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那个意识状态的那部分功能即叫做真意。

简单领会可以这么讲:我们精神活动里边没有各种杂念、没有各种精神活动的时候,那个状态称为元神;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种思维、分辨心称为识神;能感觉到元神那种安静状态的那部分精神活动称为真意。一般地说,元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易起作用。只要意念一动,就被意识掩盖住,就不是元神了,而称为识神。但是当你精神非常专一的时候,专一到这个念头和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了,这种状态就是元神和真意合到一起了。其实元神、识神、真意这三者之间没有一个真正的或者说非常明显的界限。识神本身就带着元神,不能离开识神找元神,因为元神一动就变成识神了,识神和元神本是一个,元神并没有离开识神。离开识神找元神,那是骑着驴找驴,找也找不着。骑着驴向外面找驴去,没有,一回头就是。我经常这样打比喻:元神好比是水,识神好比是波浪。起的波浪有许多动态,可是水的波浪是借着水来波动的,离开波浪哪找水去?水跟波浪是一个东西,把波浪平静下来,就是水的原貌了。而只要一起伏、一动弹,就称为波浪。识神和元神也是一样,你精神活动很复杂、变化起伏很大的时候,称为识神,一平静就称为元神,就这么简单。古人对这个问题领会、了解得不够,说练气功现出元神来,元神大显像。这么说就把很多练功人给搞糊涂了。其实你只要意念活动一动,元神就显不了象了。

二、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

关于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书本上的内容须补充一点,将来讲意识论时还要再讲。意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意识,指人的各种情绪、情志、思维、联想,包括性格、概念的形成过程、感觉、知觉这一切。而狭义的意识呢,只是指的概念活动。概念活动是用词汇来抽象事物本质的。用词汇来思维的过程,就成为狭义的意识活动。智能功把意识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但是我们一般讲意识主要讲狭义的意识活动。在书本上是综合地讲的。

智能气功认为,意识是意元体里面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它来源于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各种信息。内环境指人体里面生命活动的信息,外环境指人体之外的信息。这些信息到意元体里面产生活动,这些信息活动,就是意识。至于是怎么样的活动,咱们后面还要用专题来讲它。

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不同阶段,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婴幼儿时期,意识活动还不是真正的概念活动,它属于感觉、运动的意识活动,感觉和运动结合在一起了,或者是感觉和意识结合在一起、运动和意识结合在一起。到了幼儿后期和儿童前期才成为形象的意识活动——形象思维,到了成年人则转为逻辑思维——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练气功呢?它又不一样了,将来还要出现特异的意识活动。所以,智能气功认为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是意元体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它包括现在人们认识到的感觉运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而气功里面还有特异思维。由于讲到意识要联系到意元体这个概念,如果不对意元体有所了解,对意识还不能很好理解。

(待续)

01、往期学员心得

02、心觉潜能欣空间疗愈介绍

03、老师的自我介绍

04、间脑开发20问

05、逼孩子努力,不如培养孩子自制力

06、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07、百家讲坛-《三字经》-全43讲

08、百家讲坛-《弟子规》-全22讲

09、超常智能科学(《智能气功科学技术》)

10、《气功与人类文化》(全)

11、开智功

12、《气功探邃》

13、《智能气功科学功法》









































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哪里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205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