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道”与气功 破译《老子》七十六个“道”字(一) 《气功定义》中说气功是开发人的双重精神态的一门学科,即既发挥人的正常精神义开发人的特异精神态的学科。(特异精神态,在本文中有时也称非常态)。不过,千万要注意,开发特异态,是离不开正常精神态的。 “非常态”是在气功训练过程中,开发”原已具有”、“本已具足”但处于体止状态(或低兴奋状态)的脑组织的功能态的结果。若用常人精神态的习惯经验来观察和评价被开发出来的“非常态”的表现,及仪对比“非常态”的古代文献的记录和论述,则往往会出现许多误解,甚至不得其解。 在我国的历史上,早在春秋末年,战国初期诞生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就已经系统地阐述这种“非常态”即气功的理论。 可惜的是,不少古人和今人对这本巨著,用常态的经验知识来强行注释,因而常常令后学迷误,老子的真意被扯曲,基好的宝书,不为人们所用,或为人所误用。 现在,我不揣知识的浅剥,对该书的道”字,加以剖释,以恢复其原意,而不使流失于盲。 《道德经》有“道”字七十六个。其文字形式虽同,但含义则有所别,不过全书的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讲述人的非常)精神态一一气功态的,主要是讲如何进入特异精神态,进入后有什么反应和作用。因为气功是开发人的特异精神态的学科,故本书主要是讲气功,讲气功学的,是讲如何自我治理自已精神的书,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自我的脑力,因而获得认识世界的无限智慧,取得改造世界的无穷力量,老子之谜在此,老子之伟大在此,老子之不朽在。“道”是古气功之学名,气功学用“道”概括之,用“道”字命名。当然,本书有些“道”字,不是讲气功,具体要看上下文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第一节“道”的规定性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译析) 《道德经》第一个“道”字,是全书的纲领,为全书论“道”作了规定性,规定讲的是“非常道”,不是讲“常道”,不是讲一般人所说的道。 第二个“道”字,是“讲”或“说”的意思。 第三个“道”字,是为第一个“道”字注脚,斩钉截铁地讲是“非常道”。不是普 通的道常道。即不是讲道路的道,也不是讲规律、法则等含义。 《道德经》开章明义,讲清楚这本书是讲“非常道”。全书许多道字,都带有“非 常道”的意思,不要误以为“常道”的含义。 这个“非常道”,是区别于常态下的特殊的道,虽然特殊于常人经验的认识,但还 是可以讲的,故云:“可道”。 请注意,“可道”,即带有勉强的意思。第二十五章“强字之目道”的句子,提供了 佐证。总之,整句话是讲:要知此“道”,是可以讲的(论述的),不过,此道是非寻常之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有上述的意思,是为加弘前面“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而设。即这个“道”字的命名,是属于非常状态的“名”,不是一般状态下所命名的“道”,是强为之名。近世,不少学者说老子书中提出的“道”,是哲学概念,是指宇宙本体。这是由于诸学者总以常人的正常精神态的认识来解此书,对全书的诠注,往往不能自圆其说。老子主要是讲精神态,不是以讲哲和宇宙构成为主的。有些学者在注释此书时,亦已深明老子讲的是精神为内容的,但没有识别是讲常人精神态,还是特异精神态,因此,在诠注时,前言后语不能表现思想逻辑的一贯性,若以正常精神态和特异精神态共同来认识此书,注释是书,则可豁然开解,贯通全书。 第二节观察“道”的条件 〔原文〕 1、道之为物,惟恍惚惟。(第甘一章) 2、见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听之不足闻。(第三十五章) 3、视之不见,名曰爽,听之不闻,名曰希,抟(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故混面为一。““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忧。…(第十四章) 〔详析〕 在正常的精神状态,五官的感觉,是无能体会“道”的存在,只有处于“非常态”下才能体会。这种“非常态”,就是老了所言“恍惚”。对此,老子明明自白地讲:“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观察“道”存在,唯一的条件,也是最容易,最初级的方法,就是使常人的精神态 处于恍惚之中。这也是练功中的一种反应。老子在此讲了二个“椎”字,“惟”作“只能”“唯一”或“最起码”的条件解。 后世把这种练功态,又称之为“醉”。唐末崔希范云:“先天气,后无气,得之者,常似醉”(《入药镱》)。恍惚即醉,醉即恍惚,醉与恍惚,是一非二。不过,这种精神状态,不是洒后,而是练功者真阳发动之情景也。非练功者,如何能体会到老子当时总结气功成就之困难,及其创始之伟大!惜后世注《老子》者,多无亲造实诣,故多论不准。“恍惚”,这是一种特异的精神态,是在无眼耳口鼻等感官的传导的反应下,即所谓“六根”清净的条件下,使脑子产生一种3特殊的感觉,即不成形的物状,或无物之状态,老子谓之“恍惚”。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呢?用现代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衡量是否合理呢? 现代研究表明,人认识客观世界,要依靠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和知觉的分析器都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即(一)感受器:如眼的网膜,耳的戋蒂器官等。(二)传入一神经(或内向神经),(三)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系统的各相应部分。 感觉是各种刺激物(即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作用于分析器所引起的。当机体内外的剌激物作用于分析器的感受器时,感受器把刺激物的物理化学能转变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系统,分成两路,由皮下中柩达到大脑皮层。其一,是由非特异传入系统:这是神经冲动绝过脑子时发出的侧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失去了专一特异性,呈弥没跑投射到皮层的广泛区域,激活皮层的活动,使大脑保持觉醒的状态。它是感觉以及各种心理现象赖以产生的背景。其二,是山特异传入系统,神经冲动经脊、中,丘脑,再由丘脑转换神经元达到皮层的特定区域(如枕区,颞区等),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要产生清晰的感觉,一般都要这两种的神经传入系统同时工作。与此同时,大脑皮层所产生的认识又会作为信息,沿着传出神经(外向神经),向有关的感受器传迎,以调节感受器的活动,使感受器更好地接受刺激物的作用,从而产生更加清晰的感觉。 我们常人,习惯用眼、耳、暴……等所谓“六根”去正常地,清晰地观察和认识量一界,反映世界,不会让“六根”处于清净状态去观察世界。常人习惯上不会有眼视,视面不见,有耳听,听之不闻。今练功修道,偏要进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于是,客观世界虽然存在,但在气功初级阶段的特定的精神状态下,是不可能清晰地反映世界和认识世界。故老子云:“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描述这种精神状态,老子称之为“恍惚”。 古人当时不称为特异精神态,而称之为“非常道”,简称为“道”。观察“道”的特定条件,是要处于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后世著名理学家邵雍的《击壤集·恍惚吟》可能有帮助我们理解老子所描述的精神态:“恍惚阴阳初变化,细温天地乍回旋,中间好些子光景,安得功夫入语言”。恍惚状态是练功入静进入妙不可言的状态,若非亲造实诸,得其趣味,又岂信有如此之真景象哉? “道”,所记述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因北,把“道”解释为“规律”,或者称老子的“道”是整个自然及其变化的总规律,或称老子的“道”是物质世界的实体,亦即宇宙的本体,那都是对老子原意的误解。 如果把“道”解译作“规律本体”。 而“规律”或“本体”是不应“恍惚”的。虽说规律是抽象的,可以说是无形无象可见,但总不能是恍恍惚惚,似有似无,若存若亡的。若“规律”是如此不可捉摸,“本体”又是这样不实在的,又让人们如何去把握规律呢?如何去认识实体呢? 古人确有把道字作规律之用;如《素间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但同一本《素间》,有些道字却应作气功解,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同样的文字符号,同样的字,古人时有多解,不要以一解而通论。近几年有一本书说:“但有一点可以断定:老子的道是从天地之气发展出来的”。可惜在同一书,翻过几百页码后,又改口说:“老子是中国天文学之浑天说之创造者,他认为天地是道发展的结果”这就不是古人一字多解了,而是今人自己解乱了。 今既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讲某种特定的精神态,因此有些注者说老子的书,是哲学书、军事书、政治书、阴谋诡计的书等等,都是不可取的。诚然,老子的书,确确实实谈到哲学,谈到政治,谈到军事,也谈到证法,但这些都不是老子此书之主题,只不过以举哲学、政治、军事等为例,另外,是书尚谈及天地、万物,这些也都是为强调练功修身养性之重要而设。老子认为修道(练功),可以为治国治民的大法。老子这种思想,是否符合社会科学的规律,因非本文之所及,故暂且不谈。但总不能因此认为老子书,是一本以哲学,或以政治,或以军事为主题的专书。若一定要如此解,那么,是不易讲清楚“恍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等章句在本书的实质意义 要练好功,是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为了加强这个问题的认识,老子还生怕人们自我障道,在《第十二掌》还特别警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为色彩缤纷使人眼花擦乱,音调纷杂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饱尝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发狂不定,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应该象圣人那样,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老子在三士五章讲,音乐与美食能使过路的人停步留恋,但“道”则不同,它从口里讲出来,谈谈然没有滋味,要看它又看不见,要听它又听不着,然而要用它却都有无穷的功能。孔子在《大学》里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近老子意也。《管子·内业》:“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其意与老子同。 十四章讲的“夷”、“希”、“微”这三个名词,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也是古人用来形容常态感觉域以下的量词。这三者的形象,用常态感官无从形容和描述。因有不可思议的状态,故谓“此三者不可致诘”,它呈现浑沌一体。 近代科学已知,人有五种主要的感觉器官来反映客观世界。主要的感觉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感觉也主要有五类,即视听臭味和躯体觉。 感觉器官对客观的剌激有一定域值,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波,在电磁光谱中,通常条件下;人眼所能接受的光波仅卢七十分之,在~毫微米长之间,即紫光与红光之间。人类听觉的圆值范围在16~周/秒之间的频率,低于16周/秒或高于秒的振动波,人耳都听不到。……因此可知,并不是任何事物属性都能可起我们的感觉器官起反应。为了要产生感觉,事物属性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能引起感觉的事物属性的起码的最小量,叫做感觉的绝对阈限。感觉性就是对事物属性的感觉能力,现代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古人尚不能用数词来表达感觉阈的量,只有用“爽希、微”的词来表达人的感受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仅能因适应一时的条件变化而提高或降低,而且能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和最炼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起来,而古人发现,通过练功的的方法,可以提高感觉量,让“六根”在练功时暂时处于清净状态,则在不练功时可提高,这就可能是“定能生慧”的表现吧? 第三节难以命名的“道”食, 〔原文〕 1、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2、绳绳兮不可名。(第十四章) 3、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二章) 4、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 〔译析〕 “道”这门学问,因用常态感官和日常行为,以至生活经验都无法说明,况且其所涉及的范围如此广大无比。因而难以命名。老子当时在总结自上古以来的气功学的成就时,就有无限感触:“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 因为认识“道”的存在,用常态感官是不能认识的,但又与常态感官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故十四章云:“绳绳兮,不可名”。绳绳者,形容纷芸不绝也。 古人认为木材未经加工制作成器谓之朴。朴者,形容“道”之真朴自然,元矫柔 造作之态。“常无名”,也是讲难以命名之意。 “道”,用常态官感来观察,它是无形无声无味,隐微之甚,甚至到用常态的 经验无法命名,故云,“道隐无名”,每庄子谓:“道不当名”(《知北游》)。《坛经》曰:“说似一物则不中”。名家都是说不好为这个学科命名。 第四节“道”的普遍性 (原文)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第三十二章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 (译析〕 宇宙间,自然而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就象大地的山川河流及江湖大海那样普遍。 为什么那么普遍呢?因为“下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虚无,是“无” “无”什么? “无”,不是无物,而是“无心”、无为”。老子本人没有直接说“无”,就是 无心”,但已间接地讲过,如“圣人常无心”(据帛书之本四十九章),《管子》一 书有“白心”一篇,白心亦无心也。古人的“心”字,含有思维,思想,意念、意识等意。无心即无思想,无思维,无意识,无意念。《管子,心术上》云:刻4无为之谓道”又云:“虚无无形谓之道”。马王堆出土之《经法·道法》:“见知之道,唯虚,元有”。《经法·名理》:“道者,神明之原也”。庄《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致道者忘心矣!”汉,许情云:“虚无,道也”(说文解字段注》)。直到晋,韩康伯注《易·系辞》,才明确:4道者何?无之称也”这样,由老子提出,到完成“道”就是“无”的认识,中间竞用去五百年上下的时间。然而,直到现在,近代学者,还在采取批判态度,许多人还不了解“无”的真正含意,更不用说运用到练功的实际中去。 由上可知,“无”,是无心,无为,无意,无意识,无反映,无反应,无知无觉也。 既然无知无觉,即无认识,因此,古人高度概括之,干脆称之为“无”。岂料后世子孙误解,说什么:“断言一切实有是从虚无飘渺之“道”派生出来的说法,就是那种“从无开始”的唯心主义论调”(《老子注释》)。 “无”,是与人的有意识,有作为,有知有觉相对而论。人有意识,产生常人的正 常精神态,无意识和无意识所产生的行为,也是一种精神态,可称为特异精神态。 庄子曾用艺术的大手笔,写“道”是“无”的故事。庄子在故事中发挥了老子关于 “道”的思想,肯定道“无所不在”,不仅在有生命之物存在,无生命之物也存在。东郭子间:“道在你处?”庄子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个问题。可惜后人只从哲学角度来看,并批判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原理,致使人们不敢问津 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回答东郭子说“道”在蝼蚁(蚂蚁),在秭稗(杂草),在瓦甓(瓦砖),在屎溺(屎尿)之中。这样的回答,令东郭子大惑不解怎么“每况愈下?”东郭子未得要领,以为“道”是高雅至尚,在砖瓦中已嫌卑下,又间在尿尿之中,故媪怒而不应庄子。 庄子说他:“夫子之间也,固不及质”。即所提问题,没有提到点子上去。庄子接着说:“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这是说你不要总是穷追“道”是什么物,因为“道”是无”,不是具体什么物,庄子所举例子是“每况愈下”,已暗示着越来越从“有”向“无”接近的弦弦外之音。因此,庄子谓:“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即蚁、稗、瓦、屎等或者概括性极高的言词,如“周遍咸”这三个字都是全的意思),其名称或具体意思虽然有别,但共性是“元心”,即“无意识”,故云:其指一也”。其实,从“无意识”的角度讲,则大如天地,小如奴停瓦屎尿,都是无意识,无意识是“道”,故任何物都存在“道”。其后,庄子邀东郭子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即我们不如试试,共同去游玩虚无之境。庄子综合上述见解,“道”是没有穷尽的吧!故说:“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 庄子说,我们不妨共同来顺任自然无为吧!使精神进入话恰而安静,淡漠而清虚,和调而闲逸的状态来理解“道”吧!故云尝相与无为乎1而静仔!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庄子接着描述进入“道”的精神状态:“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已往来,马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宏,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即是说:我的心添虚寂啊!,无所往而不知要到哪里去,去了来却不知要停在哪里。我已经来来往往却不知那里是终结,飞翔于寥阔的空间。就这样来训练我的脑子,于是获得大智大慧,这是无穷无尽的啊! 庄子说完其练功时脑子的景象后,接着对关于“道”与物的关系,发表一通伟论:“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林希逸在《南华真经义》云:“物物者,道也;与物无际,生物之谓也。”本句可意译为:从无意识的共性而论,物与物之间无界限,若从有意识去观察,物与物必之间有不同的个性,故物与物有界限。因此成玄英曰:“际之不际者,至人之达观也,不际之际者,凡鄙之滞情也”。即用虚无的精神来观察万物,则万物虽有界限也是无界限,若不用虚无精神来观察万物,万物虽然没有界限也是有界限的。住子又讲:“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根据上面所论,富、贫、衰杀、本末,积散等对立现象,从“道”即无意识去观察,也是彼此不分。“彼为”四句,都是进步说明界限、区别、矛盾,都是在有意识下而相对存在的,若在无意识的精神状态下,其统一性是绝对的。 无论尊贵之物,还是卑贱之品,“道”无不在,因“道”是“无”,无意识也。”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不同的精神状态,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或反映。 人们认识万物,要靠意识,但人除意识之外,尚存在“无意识”。巴甫洛夫不止一次地指出:“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某种程度的精神生活,心理生活是由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东西错综复杂地形成的”。(《巴甫洛夫全集》第三卷、第1册、俄文版,页)。人的意识的产生,是经历过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如果把意识的形成过程,放在自然界宏伟的物质演化的背景上加以比较地研究,那么,可以看到从无机物的反应性,到生物的反映性(包括刺激反应性、感觉、知觉、表象)和人类的意识的发展过程。在人的头脑里,既有意识的物质成分,也有无意识的物质成分。“道”包括意识和意识以外的世界,其广度和深度可想而知。庄子说,蚁,稗,瓦,屎尿在在“道”,并不奇怪了。人类高级的意识成份里包含着低级、初级的无机物的反应性成分,有意识的根子,可一直寻到无机物的反应性上去,即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根子也是裁在无机物的反应性上,老子和庄子,以及后来的道家的“无”,是如此根深广大,无怪乎人们难于理解。 老子在第一章讲:“无,名天地之始,是,名万物之母”。讲的是:“无”是“有”的根据,“有”是“无”的发展。其讲的正是意识来源长河的总括。始字,《说文》:“始,女之初也”。母字,《释名·释亲属》云:“母,冒出,會生已也”。女之初,多安师,幼女。发育未成熟之女也,母是发展成热之女,生人着,两者有很大差别矣! “无,名天地之始”,是“无”、“无意识”、无意识状态就像天地鸿蒙,混沌未分之际,故云“无”,可叫做天地开始那个样子。因为有无相生”(二章), ”无意识”向有意识发晨,于是有了分别事物的能力,于是,可识别各种各样万物,“冒”矣“生已”矣!引申为发展的意思,故云”有,名万物之母。" 什么叫无意识,用人类心理学的意思来讲,“无意识就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 换旬话说;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未被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总和。如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口语,思维,无意生意和无意体验等等”(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辽宁人民出版社,40页,年)。可能有不少人对“无”是指人的无意识,尚能理解,尚将无意识扩展到蚁稗瓦屎屎。。。等“则大不以为然。但老、庄和其后的道家学者,所指的“无”,是不限于指人,尚广面普及于万物。 我有一篇文章,叫《中医源于气功》;文中说经络是在气功训练中发现的。近日看报纸,报道北京提兴中医基金会经络研究中心都金饥教授云“这种经络路线,不仅活人身上能测出,面尸体,断肢上也能测出,我们还发现除人以外,其他生物,如西瓜,隆蜜瓜等也有经络线,猪、羊兔、鼠等动物出不制外。这说明经络线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酒”刘向柴《南方周米》年1月18日)。人在意识状态,自身的经络是不易发现的,具有在“悟倾磨元”的无藏识态,“真气从之”,才能体会经(在体内流注,显示经符。这篇报道,可伦证老旧之说的成就。 “无”,是相对于有意识商言,无意识,越不知不觉地进行话动,也可以说是无知无觉地对常体进行反应的。“无”就是无知无觉。庄子举蚁俾等物,就是这此无机物和有机物对外界显然也你在反成性成反映性,但相对于有意识,它们是无知无觉地进行者,故云这些东西有“道”存在。 说“道”无所不在,“道”在蚁、俾等物,非不是说这些东西是“得道”,的仪址 学侧说明“道”的许湘社,以族“元”的都度和广度,即“无”的彻底性。 这个彻底的“无”,在功法上老子是说。“致虚极,你静坊”(十六家)。《管子心木下》:“道,其本,至世,至不,至无。”庄子更形象地说:“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庾桑楚》)。 当然,娶进入彻底的“无”,是不容易的。要“无”也是有层次的,初阶段的“无”, 仅恍惚而已,只有深人的训练,才能进入商级的层次一一入定,表现为“心者死灰,形若槁骸(《知北游》)。 考查中国文献记截,有不少古人是孜孜以求这个“无”的,他们宁愿拋弃荣华富贵,甚至皇帝也不做,甘愿清痰无为,以至出家离俗,去修道练功。这可能是因为人类自产生意识之后,虽然认识世界的精确度大大提高了,但与无意识,无反映、无反应的共鸣,。共振则大大减少了或消失了。恩格斯说得好:。“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进化同时又是退步,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排除其他许多方面的发展的可能性”(《自然排证法》人民出版社年页)。 人头脑里有意识之物和字宙间无意识、无反映、无反应之物,两者进行比较,“无”的世界比比皆是,故“道”无所不在。假者人脑的“无”,与宇宙间的“无”,能沟通共一而共鸣、共振,而不是有意识去强烈控制、掩盖,则可望获得更无可限量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有认识,就可为改造提供可能性,此可能性就是古人谓之获得大智大慧的意思。老子强调“无”的作用较“有”具更大的作用,其云:“有之以为利,无以为用”(第十一章)。 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提示,无意识反映是大脑皮层较弱兴奋部位,第一信号系统没有同第二信号系统明显联系起来的结果。假若通过练功,减弱意识对无意识生理的控制或掩盖,则可能建立起联系,从而获得不练功者(或不练功时)所不能得到的智慧和精力。 古人求智,其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心术上》曾感慨地呼唤:“人背欲智而英索其所以智。智平!智予!投自海外无自尔。求之者不及虚之者。夫圣人无求之也,故能睡”(据《管子集校》)。 让无意识与有意识建立起联系,扩大有意识认识世界的能力,这就是老子“有生于无”的原意,也是“无为无不为”也,认识万物的能力在于有意识,故云:“天下万物生于有”。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想持证上岗就点这里 医学类职业资格证书 全国通用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好白癜风治疗最佳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