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陈雄老师聊太极 一百一十九、炁与气是同一个意思吗? 答:“炁”(音同“气”)乃人体内的先天之气,为生命之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说的就是这个先天元炁,与后天之气相区分。后天之气则是精微物质能量转化而来,可以从饮食中吸取转化,修炼气功壮大。人的生命主要是靠这点先天元炁维持,而后天之气则是推动生命的能量,像气功养生那样,修后天之气减少先天元炁消耗,从而延年。在杨氏太极拳门内,郑子太极拳这一支脉较为讲究“炁”的练法,较为重视炁机运转,比方说炁机循环、补炁添髓、炁沉丹田、炁沉涌泉、肾炁归元等。 一百二十O、吃劲为实的腿是支撑腿吗? 答:作为太极拳初学者可以这样理解。身体内在劲力运使、走化和发出都依赖于主支撑腿,而不是虚腿。劲力由地面反射到脚上,传导到腿,合于胯,运转于腰部,贯通至腰背,分于两肩,达于两臂,通至肘、腕,发于掌指或拳,落于外点。这是上肢发力的过程,如果是右蹬腿或左踢脚,那么只需要,将地面反射于左脚的力量通过腰胯,传导于右腿或左脚即可,而不是单纯的用腿脚的肌肉力量踢出。太极拳从始至终都是这种运送力量的方式,而不是局部生成。这也就是太极拳的走劲、发劲,都归于运使的范畴的原因。运化、运使,通过这个“运”字,你就可以理解太极拳的力量传导规律了。 一百二十一、天津的宋弟子问:近日对站桩有了新体会,机缘巧合,在一片诵经声中站桩,竟然出奇的清净,事后发现竟然不自然微笑放松,这是太极拳和佛法同为修道法门的互通之处吗? 答:多元文化养育了传统太极拳,其中就有佛法的文化元素,比方说佛教的禅意和“圆融”,所以太极拳和佛法同为修道法门是有互通之处的,太极奇人乐幻智等太极拳家已以拳证道过了。修佛须坐禅,练功须站桩。二者都需要摒弃杂念,意守内心。而太极拳则可以理解为移动的桩和移动的禅。无论是坐禅还是站桩,初学者想做到心无旁骛,妄念不生,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坐禅与站桩,是一种极静的状态,对于常人来说,往往越是安静,越容易杂念丛生。如果不能领会禅与桩的内在精神,许多人反而会为此心生更多的苦恼。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取决于如何对待这些浮生的杂念,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坐禅的外化杂念。比如佛教的“去执”,太极拳经上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要轻灵,先去掉身心和本力包袱,包袱不去,何谈轻灵。要知道,练太极拳的过程即是去掉身心和本力包袱的过程,“减去一分本力就会增加一分内功”也是源于佛教的“去执”过程。要练好太极拳,就得领会“松”、“静”、“空”。玄光法师对此说来:“先求松,要身心俱松;次求静,要动中求静,身不乱动,心无杂想;再次求空,要身心轻灵,心如太虚长风,无挂无碍,身如行云流水,动转活泼。练拳还得讲究‘从形求意,得意忘形,形神俱妙,妙合天心。’四个步骤。” 《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说:“杨澄甫先生《十三势行功心解》注释中解释:‘静如山岳,动如江河。’静如山岳,言其形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屹立,所谓神宜内敛也;动如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滔滔不绝,所谓意气宜鼓荡也。《金刚经》有:‘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慧能大师在《金刚经口诀》中解义:‘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然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想,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复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综合上面几段文字,以太极拳修佛法的门径就显现出来了,拳架中‘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入门修法,如此高深的佛学理论,其修炼法也‘不过如此’。” 一百二十二、山东的曲弟子问:是不是松胯真正沉到脚底的人小腿肚子和常人相比比较粗?这两天弓步桩练习,当左后腿为虚时感觉左腿热乎乎的,好像您说的暖流,还有小腿肚子上的肉好像想脱离骨头的感觉,这是体现了松吗? 答:小腿肚子较粗与松胯沉到脚底的练法没有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小腿肚子较粗的人不一定有松胯沉到脚底的功夫,反之,能松胯沉到脚底的人未必小腿肚子较粗。 你说的练功感觉是体现了松,然而不只是后腿为虚时有那种感觉,后腿为实时也应该有那种感觉,另外还得注意体悟后腿松了能沉到脚底生根又使腿比松前更有劲力。 一百二十三、松而能沉、松而能轻、松而能活,都已理解认识并体悟到;对于松而有力,怎样理解认识? 答:我认为,可参考《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所说的:“松者,上下、左右、前后俱都力平衡也。平衡有半斤八两之意,也有阴阳相济之意。对己,各部位相容相让,各不妨碍。对外力(包括重力),‘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阴阳相济也。松而能通,能生通体协通之力。‘松而有力’者,‘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做到全身松活无支扼处,自然生出不思议之对外掤力及走化力。”比方说肩肘松沉能使手臂有力、腰胯松沉能使两股有力,从练拳实践得知,倘若肩肘松沉不能使手臂比松前更有力,腰胯松沉未能使两股比松前更有力,那么,可能练的还不是太极拳的真松。 一百二十四、云南弟子问:您从温州、上海与拳友交流回家后发表了修改版的《太极步的练法与要领》一文,看了发现练法有些改变,是吗? 答:是的,太极步练法的改动有两处。一是步骤动作的减少,有利于提高连匀的操作性。二是吸收上海太极拳名师沈行佐的含胯练法,恩师林墨根传授给我的“胯微沉内旋”、二大爷老师传授给我的“合胯”与沈行佐的“含胯”大体相似,但还是有差别,“含胯”用于进步和退步,确有独到之妙。何谓含胯?就是胯像口含东西的动作一样,口含的那个东西就是沉劲,所以说含胯重在把沉劲合住。值得注意的是:口含东西不是口咬东西,如在动态过渡动作,不宜咬胯沉死,要沉又活。 一百二十五、“眼定神,手定位,脚定劲”的意思是什么? 答:“眼定神,手定位,脚定劲”,这是说手眼身法步的重点。拳或掌未出,眼先行。手探路,脚随攻。眼到手到,手到脚到,手脚齐到方为妙。在我们打拳时,主躯干的方位转换主要是依赖于眼神定位;对方(敌人)的平衡方位是由我们的手去定位,从而破坏;我们发力的大小、方向、远近,都取决于我们的双脚。 一百二十六、虚实分有“一层功夫一层理”的训练阶段吗? 答:练功习拳和技艺都是一层功夫一层理的。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分虚实的功夫也分有训练阶段的层次,具体怎样分,我认为可参考太极拳名师乐亶在《太极拳要义》书中所说的:“第一阶段的虚实,实际上完全是重心转动的问题;第二阶段的虚实开始和气结合起来了,也就是变成中气的转移问题;第三阶段在重心和气力方面,几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或劲头方面来分虚实,最后不分虚实而自有虚实方为最高。” 一百二十七、如何理解认识练拳顺乎自然和姿势自然中的“自然”? 答:我认为,可参考《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所说的:“常听人说‘顺其自然’,容易误认为顺从多年习惯成自然的自然。前人说的‘顺乎自然’,意指顺乎天地自然界合理性的自然,前者一字之差易被误解且易为人接受,因后者要经过长期努力,是吃苦的事。”北京的“二大爷”老师对我说过:“练功习拳,以自然为师”,这是较为实际的话。我认同这个看法,同理,练功习拳的姿势自然是在规范动作和正确练法上去追求的。比方说在练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这一对劲儿,得法练了一段时间才能练出相应的松沉功夫。其中以怎样的含胸和沉肩才是姿势自然,那是重要的辨识,倘若练错了则练成弯腰驼背的拳病姿势。凹胸是姿势自然的含胸吗?不是。压肩是姿势自然的沉肩吗?也不是。 一百二十八、横力与横劲的意思是一样吗? 答: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书中谈到弓步的练法时说:“前者的后脚向前蹬,是横力,是做作出来的,远离了自然之道……学会在自然下沉中开裆形成弓箭步,下沉是直力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两脚练出弹力来。”在书中道出了太极拳名家李雅轩以“练拳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练法。《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说:“老师(附注:指太极拳名家乐幻智)穿过的皮拖鞋,前面五个脚趾部位有五个深陷的坑,说明练拳或平时脚趾是着力的,用以保持足底平踏,可以消减足底之横力与周身之无序横力。”不少拳家把类似弓步后腿脚向前蹬出的浮根拙力称为横力,视那种横力为拙力的。 什么样的劲力是横劲呢?不少拳家把符合太极拳运动技术要求“起横不见横”的劲力称为横劲,是想与拙力的横力区别开来。比方说全体拧转的裹合劲,就含有横劲。再比方说周身一家的掤劲,也含有横劲。其实人生下来本有横竖二力,后天习惯了前后,渐渐失去了左右。练习太极拳要注重阴阳虚实的转换,横劲辅助竖劲,竖劲衍生横劲;横劲和竖劲相生,又相克,横劲破竖劲,斜劲破横劲,螺旋劲破横劲竖劲。老练家说:横劲不出,拳无变化,然而在练横劲要追求来自先天的东西,使用后天拙力是没什么长进的。 一百二十九、有人说:“练拳架,不练劲道,只是一个空架子”,是这样吗? 答:倘若练拳架,只练套路,不练劲道,或练不出劲道,那么这个拳架只是一个空壳子;练拳架,同时练劲道,才能练出太极功夫。不管练什么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这时都可以认为是空架子。判断一个人练的是不是空架子,就看他能不能在每一个动作里边把劲道走出来。怎样才能把劲路走出来,我认为怎样才能把劲道走出来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有松沉劲的基础,倘若没有最底层的松沉劲,其它什么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接、化、引、拿、发、折叠劲等劲,都是走不出来,也回不去的。二是以身领手和以腰胯带动四肢。三是要做到上下相随。四是要会拳架里拳势的招式怎么用法,招式加上内劲内外相合成为太极拳的招术,有招无术不管用,有术无招用不上。不同的拳势招式,就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用法,就有不同的劲道。再有即使是同一个拳势,不同是师传,也有不同的用法,比方说杨氏太极拳85式大架的“进步指裆捶”和式大架的“进步指裆捶”,拳势名称相同,姿势动作和用法劲道却不一样。前者右拳内旋向前冲打出去,拳眼朝上,拳面朝前,高与腹关元穴齐;后者右拳由右后向前下西方甩打出去,拳眼朝左,拳背朝前,高与裆齐;从“冲打”和“甩打”可以看出,拳势动作的劲道不尽相同,谓之各师各法。如果说想在健身的基础上把太极拳练得更好,在行拳走架的时候把劲路走出来,是有必要的。然而要看个人的追求和目标,没有必要用同一个技术标准去要求所有练习太极拳的人,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太极拳爱好者。 一百三十O、打低架有好处吗?自身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对于青年、成年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锻炼低架拳对增强下盘功大肯定是有好处的,尤其是青少年的太极拳爱好者。拳谚:“神仙留下健身方,开档下胯最为良”,太极拳名家陈照奎、冯志强都讲过拳走低架就等于练活桩,不少著名拳家青年时代即曾遵师训刻苦练太极拳低架打好基础,比方说太极拳名家吴图南等人就有年轻时曾在方桌底下打拳的传说。从我师爷雅轩公的晚年拳照可以看出,步子够大,架势够低的。但是对于年纪较大的人始学练太极拳,追求的是健身养生目标,自身筋骨强度和气血流量跟不上训练强度与体能消耗,那就不必要打低架拳了,打中架子、高架子的太极拳也有较好的健身养生功效。 如是青年、成年的太极拳爱好者学练低架子,自身要具备足够筋骨强度和气血流量,需要较好的腰胯裆劲功夫。倘若没有较好的腰胯裆劲功夫而去打低架子,不但得不到好处,还会阻碍行拳走架的进步;松不了砸脚抢步,打低架子有何用?势滞劲断,打低架子有何用?上下不相随、内外不相合,打低架子有何用?只有具备了较好的腰胯裆劲功夫,才能把拳架练出松、圆、匀、整,才是真的从功效收益。 一百三十一、身形“三圈”指哪里? 答:身形“三圈”指内圈、中圈、外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身形“三圈”的形成,有利于是行拳走架的圆运动。内圈由卤门、天突、命门、尾骨尖对直组合而成,也称中脉。中圈由肺廓、腰腹、胯骨组合。外圈,由肩圈(由手、小臂、肘、大臂、肩关节、肩胛骨组合)、胯圈(由脚、踝、小腿、膝、股、臀组合)组合。 一百三十二、怎样体现“知阳守阴”? 答:可参考《乐传太极与行功》书中所说的:“阴者主静(空间之静,以反向之相对运动得静,即以反动求静),是以劲进注意于后,劲退注意于前。收蓄注意于外,发放注意于内。上擎注意于下,下坐注意于上。”比方说拳架中的“倒撵猴”、“撇身捶”、“退步跨虎”等拳势,劲向前就后为实。 一百三十三、打拳,怎样算是练好了? 答:一是要松,含松之沉、松之弹、松之软、松而有力、松之轻灵。二是要圆而活。三是要用力运劲均匀。四是要身上各处都合理。五是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周身一家。 修改于年12月29日 《和美太极》白癜风好了要注意什么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