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林长老丨禅堂开示高旻禅堂八尊佛像禅

发布时间:2020-8-5 8:58:43   点击数: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9684.html

辛未年十月二十三日二七第二天/11/28

把我们的身与心,纳入禅堂一切的规矩法则当中。我们的身心是造业的身心,怎么样把我们造业转成不造业?一钟一板都是大佛事,要把这些东西,提高到如此的高度来认识它,可是我们现在做不到,都是轻心、慢心。对待人是这个样子,对待法器也是这个样子,对规矩也是这个样子,如此怎能在法门当中得受用、得好处?

什么叫做参学?就拿佛前这个香炉来讲,我天天看都摆得蛮正的,今天就歪到那里去了。大概这香炉长了腿,所以跑那里去了。摆一个东西都要规矩,香炉怎能随随便便地摆?哪像个禅堂?常住上千方百计成就大家用工办道,建一个房子都有所用心,都不是随随便便的。

譬如诸方的禅堂,乃至于高旻寺的禅堂,都是供一尊佛像,这没有错,而我们今天竖八尊佛像。一尊佛像有一尊佛像的解释道理,八尊佛像有八尊佛像的解释道理。禅堂是个什么地方?就是讲一个钟板,那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至于我们禅堂为什么竖八尊佛像?那么多的禅堂,没有哪个禅堂建八尊佛像的。

建八尊佛像,我们在禅堂跑香,无论是哪里跑香,都能看到佛像。禅堂是个不等边八角形,设计这个禅堂,它本身都有表法。法门当中一切设施,计事论理,都要有所表法,否则这些设施都是徒然。无论哪边坐香,都是在佛前坐香,你说哪里没有佛呢?十方都有佛!上方我们也没有办法,下方我们也没有办法通,但八方佛像我们是可以通的。有了八方,就代表了十方。

高旻寺做为一个专门禅宗道场,并不是靠哪一个人来撑的,要靠大家共同来撑。如何共同法?就是要分工:你当班首,我当维那,我当值,我监香;我们有跑香的,有坐香的。里里外外,大家共同来护持这个道场,共同分工的目的,为了要护持这一支香。外边的事情我们来包,禅堂的事情禅堂来包。烧饭的必须把饭烧好,烧菜的把菜烧好,外寮里也有那么多的执事,各尽其职。

禅堂里分工用工,参「念佛是谁」,要把「念佛是谁」找到,禅堂用工的人分工这么个责任,完成这么个任务。这是交代禅堂的人,要把「念佛是谁」这个人找到,这就算禅堂负了这个分工的责任。

「念佛是谁」这个人究竟是好找?还是难找?有人说好找,有人说难找,甚至于有人说不用找,现现成成的。庞公讲:「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庞婆婆讲:「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庞小姐讲:「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禅有这三方面,有的说难,有的说易,还有人说也不难也不易,究竟是如何?这就是难是对难的人说的;易是对易的人说的;不难不易是对不难不易的人说的。我们自己衡量自己,参「念佛是谁」,究竟是难还是易?如果说是难,有难的情况;如果说是易,那就说个易的道理;如果说既不难也不易,也试试给我看看,怎么样的不难,怎么样的不易。宗门下的话非常难讲,就在这一点。

初发心用工的人,要识得真心,不能妄心上用心。妄心本来是虚妄的,不真实的,纵使修了三生六十劫也是白修。虚妄者不真实,是没有的。真心是常住的,要在真心上修。

真心怎么修?我们自己想想看,自己用的是真心?还是妄心?还是两个都有?怎么掌握什么叫真心?什么是妄心?真妄不分,所以有些人用心,常走到岔路上去,心外求法。讲气功的,也讲得头头是道,也有人再加两个字叫「佛教气功」,真是岂有此理!我们禅堂从来没有讲过气功,佛教什么时候讲过气功?教下讲经也没哪个讲气功,四教、五教、三教,一教就是佛教,都没有哪个讲气功。

初发心的人不能够分辨这个道理,人家说这个好,他就说这个好;人家说那个不好,他就说那个不好。自己没有分辨的能力,是真的,是假的,分辨不出来。「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做本来人。」所以说到禅这个问题,有些人来禅堂里叫我们道「念佛是谁」。他就用心了,「念佛是谁」恐怕是这个道理,恐怕是那个道理,在心里上就下脚注了,这就错了。

「念佛是谁」不是你心里上想出来的,你问他:「念佛的是哪一个呢?」他就想:「到底是哪一个呢?究竟是哪一个呢?」胡思乱想,根据他自己的想法,想出个道理出来。他就认为这个蛮正确的,绝对是这个样子,他还保密呢。

真正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称为「妙」,「妙」者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也是「心」想不到的,语言达不到的,「心行处灭,语言道断。」既然是「心行处灭,语言道断。」你用妄想心,用第六意识胡思乱想想出来的东西,来回答「念佛的是谁」,这怎么行呢?这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想出来的。真正的是悟得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悟得来的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我开了悟了,开了悟是什么样子,他能跟你说吗?他跟你说,你也不懂,各人境界不一样啊。

六祖跟五祖,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五祖跟六祖讲,六祖也听得懂;六祖跟五祖讲,五祖也懂。他们所悟的完全一样,所以都懂。如果祖师把自己所悟的说给你听,你怎么懂呢?你懂不了,如聋若哑!不要说是禅宗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等正觉,三七日演大华严。听经的人都是法身大士,二乘人尚且如此,凡夫更不用谈了。二乘人是「有眼不识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

释迦牟尼佛就坐在树下,看看是这个人,人看佛,也跟人一样。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是「双垂两相,二始同时。」什么叫「双垂两相」?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并不是单单成一个丈六比丘身。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千丈舍那身,威仪相好,这种身,凡夫看不到,二乘人也看不到。「有眼不见舍那身」,二乘人也是了不起的,看得了吗?虽然没有佛菩萨的境界高深,但是他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是了了分断生死的,他也有三明六通,也有十八变,但是还看不到舍那身。

就像我们今天一样,人家祖师开悟了,开悟了我们看不到啊!他跟我们一样,也穿衣吃饭,他的内心境界我们看不到,可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喝一口水,冷的、热的,我自己有一个感受。至于说这冷的、热的感受,我怎么说给你听?像这点东西,世间法,我都不能说给你听,冷是什么样子?热是什么样子?你不能说我冒汗,冒汗是现象。用识心分别不能达到这个地方。

所以用工的人要身心放下,把妄想逐渐逐渐地放下来。先是粗妄,粗妄放下来还有细妄,细妄还要放下来。那妄想放下来就像浑水一样,像长江的水是浑的,我们运河的水也是浑的。风不起,浪就没有了。浪虽然没有了,可是鼓浪的水,把水底的泥沙鼓动起来,就不干净,不清净了,什么也照见不了。妄风歇下来了,水的波浪马上就去掉吗?去不掉,它还有惯性。刚刚刮了几天的风,把水刮得纹纹震震的,它还有惯性在。

就像跑汽车一样,不加油了,为什么汽车还会跑?它还朝前跑一段时间。水里的波浪也是这样的,风不刮了,波浪还是有。长时间的风不起,波浪逐渐平静下来,水里浑浊的泥沙就完全沉到底下。就像我们的妄想一样,不打妄想就能见到念佛是谁?还不行的,这一支香不打妄想,下一支香又打妄想,马上风又起来了。

所以宗门下,禅堂里对于现在的人,我们都是众生,都是下根的人,都要下工夫用工。古来人即使不用工,也能开悟。如果今天禅堂里这么多的人,有人有这个能力不用工可以开悟,那你就不要用工。如果你不用工不能开悟,那你怎么办呢?那你还是要死心踏地地用工,用「念佛是谁」这一个法,以一念抵万念,妄想逐渐逐渐就少了。妄风不起,心逐渐就清净了。妄心彻底干净了,身心就健全圆满了。

什么叫彻底干净?等你「念佛是谁」真正做到一心不乱了,成片成团了,就一心不乱了。长时间的一心不乱,有的山里没有风的地方,再深的潭水都可以一眼望到底,清清爽爽。我们的心性也是这个样子,妄心尽了,真心就现前了。

我们的真心本来有的,一面镜子灰尘盖得蛮深的,镜子的光明并不少。纵使灰尘盖得再多,把灰尘一层一层地除掉,干干净净的净的镜子现前了。我们的心性也是这个样子,今天我们的妄心不好,离开这个妄心,想另外找一个真心,上哪去找?你离开有灰尘的镜子,想另外找一个光明的镜子,上哪去找?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灰尘,菩提就是那个镜子。

今天这些话都是跟初发心的人讲的,使得初发心的人明白一些道理,鼓励自己死心踏地地用工。否则这个心放不下,因为你这个心妄想太多了。在妄想分别心当中找「念佛是谁」出来,用分别心找「念佛是谁」,你永远也找不到。这个地方是心行处灭,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心有心有行的。妄心真心,真心妄心,两者是一个,不是两个。

佛法中很多的道理,大家都要明白。佛法讲「空」,不是没有的空,不是这个东西没有,不是这个意思。常常有人问「你们出家人四大皆空」,认为「四大皆空」什么东西都不要计较,不管打你骂你,你都不要计较。其实这些道理,我们日用当中,处处都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四大皆空」,这四大本身就是空。但是回过头来,空就是四大。而不是不要这个四大,另外有一个空;不是离开四大,另外有一个空。

荆溪大师有一个十不二门--色心、修正、因果、依正、染净、三越、权实、受用,一共有十法。经中讲的「色即是心,心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想想看,色是不是空的?空是不是色?「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叫空,那就大错特错,我们修了半天,什么都没有了,岂不冤枉!

真空不空,色即是空,我们眼睛所看的,所能攀缘的都是「色」,当体即是空。既然「当体即是空」,那这个空就是一切色的空。要想说明这个道理,把它说明白--「一切法都不能够离开色心」。在教下讲,一切经典都有关系,都要摄回本心。禅宗也不例外,凡是大乘法门都不例外,都要摄归本心,离心谈法就是外道。

荆溪大师《始终心要》告诉我们,整个佛法从始至终,八万四千法门把无量法门收拢来,用最简单的语言向大家说明白,就叫做「要」--心要,用心之意。它开头就讲一个「心」,也就是我们当人这一念「心」。古人讲话都有道理的,特别讲这个心讲一念,没有讲二念。一念就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他们讲一念、讲一心,不讲二念,哪个讲二念的?

二念就是妄想,都是讲一心,念佛讲一心不乱。所以荆溪大师讲「一心」就是一念,有了二念,就是生死,就是妄想。你这个人只有一念,你就了生死了,你看看我们能做到做不到?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一天二十四小时,能不能够保持一念?我看都做不到,这一念很不容易的。心是一个心,要在一心上保持一念。

这一念是什么样子?这一念无相!你这一念有什么形相?还是长的、短的?还是方的、圆的?还是红的、绿的?这一念无相。我们当人这一念,你说这一念是什么样子?谁都见不到。谁也见不到,但还有这一念,没有这一念我们就不能做人,我们也不能成佛。可是这一念没有相,没有相就是「空、无」。这「空、无」在法门当中要特别注意,「空」不是没有。

「般若经」中讲十八空,十八空各有各的道理。空不是没有,空就是法性之理,真如法性就是空,只有空才能具法,不空怎能具法?一念无相谓之「空」,没得「相」。没得「相」,有这一念。

这一念在我们凡夫众生当中,是我们当人这一念。这一念我们守不住的,除非你是过来人,你守不住这一念的。你必然要起心动念,什么叫起心动念?打妄想!想东想西,什么都想,它就要起心动念。所以起心动念,对凡夫来说,是很正常的,生死嘛,就这么回事。

你不起心动念则已,一但你起心动念了,你这念头必落在,在十法界当中的一法界。假使你起一念「念佛」之心,就落在佛法界;但是你起一念「瞋心」,就落在地狱法界;起一念「贪心」,就落在饿鬼法界;起一念「善心」,就落在人天法界。一念必然要落在十法界。以教下讲,那就是三界性相,百界千如,它具法。

什么叫具法?这法都在一念当中具足的,所以虽然你这一念是空的,虽空不空,这叫具法,无法不被。无法不被,在教下讲,叫做假名字。这无法不被,当体我这一念,一念当中就具足十法界。一念具足十法界,我这一念是空的,一念不可得。这一念当中具足空假中,同时具足。并没有前后,不是(先)空后假,先假后中。教下就是这样讲,讲这个一心。

说我不晓得什么叫一心?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那么晓得我这个心具法,而又是空的,空才能具法。假使你这个房子不空,说禅堂是实实在在的,能在这里跑香、坐香吗?这是个譬喻,这是顽空,不是经中解释的空。诸佛所证的空是真空,真空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真空。无相之相谓之实相,什么相都有才叫做实相。什么相都有,而这个相是空的,叫实相。

智者大师是学天台止观开悟的,密宗就不一样了,所得的结果、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见的一个理--「法界圆融体,做我一念心」。法界圆融体就是我的一念心,我的一念心就是法界圆融体。这一念心是空的,法界圆融体也是空的。说我这心是空的,不参也是空的,具凡也是空的,山河大地都是空的。说当体是空的,空不是没有,不然就不要修了,说了半天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修什么东西呢?所以我们强调反复这个道理,给初发心的人有一个印象。

一部「心经」就是整个般若经的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空即是色」,你看这「空」空不空?空者不空,空即是色。所以参「念佛是谁」,不明白的地方,这一念心也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不明白处有什么东西呢?比空还要空,什么都没有。

既然什么都没有,它具法。你看永嘉大师见六祖,六祖大师给他印证以后,他就要走了。六祖说:「你怎么这么快就要跑了?返太速乎?」永嘉大师说:「我根本就没有动过,什么快不快?」六祖就问永嘉大师:「谁知非动呢」?永嘉大师说:「仁者自生分别」。什么叫「自生分别」?「谁知分别」?「你怎么晓得我分别呢」?永嘉大师说:「分别亦非异」。

要是我们没有开悟的人分别这个妄想,开了悟的人也跟我们一样的作用,但是他们不是用意根去分别的,他是用真心分别的。而我们是用妄想心去分别,用六识意根去分别,那完全不一样。所以开悟的人,没有开悟的人,一个真心、一个妄心是不一样的。

所以现在的人对于禅宗这一法不去用工,不求余证,就用妄心去研究它,把禅宗这一法当做一门学问去研究,研究来研究去都是用意识去分别。本来这个识心就够烦恼的了,烦恼已经够重了,再要用心去研究,那就烦恼上再加烦恼,妄想上更加妄想。

所以宗门下就讲用工,用工就是工夫,「铁打黄梁磨绣针,工到自然成。」不要下工夫吗?「不是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下工夫是很辛苦的,禅堂里已经差不多两个七打下来了,用工要吃辛苦的。如果你是上根利智的,那可以一闻千悟,否则的话就要下工夫。

怎么样地用工?不要命地用工,亡身舍命地用工,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辜负高旻寺了。所以高旻寺的禅堂,既要给大家说明禅宗用工的道理,光说不行,画饼不能充饥。道路明白了,就要走,一步一脚印地朝前走,只许前进,不能够后退的。今生办不好,来生办;来生再办不好,来生再办。旦旦恳心,绝不相赚。

大家发起心来!

相关文章

辛未年(年)禅堂开示篇目之列录

?一七第一天丨没有住过禅堂,等于没有当过参学。

?一七第二天丨这一支香,是佛法的根本。

?一七第三天丨未悟以前,如丧考妣。既悟以后,更如丧考妣。

?一七第四天丨坐香是无言教;讲卫生;喊起字;不除妄想不求真。

?一七第五天丨参禅条件;讲开示规矩;参禅与念佛;死话头;妄与真。

?一七第六天丨如何讲开示;疑情起不来原因;来果虚云老和尚开悟因缘。

?一七第七天丨禅堂钟板;高旻家风;临济参黄檗;出家住地四缘;禅生活化。

?二七第一天丨打七就是谈用工;内道与外道;攀缘心造生死;烦恼性即是菩提性。

长老墨宝

?德林长老书法(一)

?德林长老书法(二)

?德林长老书法(三)

?德林長老书法(四)

纪念长老

?纪念德林长老圆寂特刊()

?纪念德林长老圆寂一周年纪念册()

?纪念德林长老圆寂三周年纪念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217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