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气功心法行气玉铭

发布时间:2020-10-18 11:49:02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6329464.html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中馆藏一件战国《青玉行气铭饰》,是中国最早的气功心法。此文物原为李鸿章的后代李公木所藏。据郭沫若考证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可能作于公元前年,并将其命名为《行气玉佩铭》。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养生理论文物资料。此物为一上不穿顶、中空如帽、下无底、十二面体之小玉柱,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记述行气要领。共刻有四十五字,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断句翻译版)古人造物,往往寓意其中。从玉柱之造形、材质等,可察其寓意:玉抛光无瑕而洁净,寓练功之人身体外形可达致不染尘垢、不生病机(练形之效);12面寓一年每一日(12月1年,12时1日)要行气绵绵不绝、周天不殆(行气功课);玉柱直而中空,寓练功之人心要蓦直空明、虚内无杂(内观之法):腹中有孔,寓先天气自虚无外来,但靠有形内孕(又寓丹田通外而内呼吸);顶端未透,寓元气不透体而去,还丹练形、长存与体(地仙之道)。铭文重在论述行气的过程、状态,读者兼需法玉佩形状、材质寓意之象,才是一套较完整的练气法门。关于这段铭文的释译和注解有很多,争议也很多。因为一直追随庞鹤鸣老师学习练功,所以把老师的解释摘录如下: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

练气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各种特异功能也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锻炼而产生的)。练气功的入门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稳妥的方法之一,是以中宫入手。《行气玉铭》所载方法(行气),开始意念集中于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气血生发之所,通过细而深长的呼吸运动,可以激发中焦的功能,如是气血的生发必然旺盛,中焦产生热感,说明真气已温煦充沛于中焦,这就为练气功奠定了气血的基础。尔后,呼吸运动逐渐加深,热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气发生之所,不仅供给、调剂真气的运行,而且对真气有翕摄作用。

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

此段时间,意念集中于下丹田、气海处。该处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难经》)。神定于此则精不摇而固,精固则化生真气使之日充,于是小腹部热感逐渐形成热气团,气团日益增大,内压亦日趋增长。

长则退,退则天

气团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脉下行,冲开阴跷库——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

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如是则精化气,气化神,神位于上元脑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则“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存于下焦而为生身之本,这一规律,顺之可以长生,逆之则中寿而死。

精彩回放

你能读懂《大学》吗?

老老实实练功才是正道

人的意识是怎么来的?

组场是一门高深的技术

宇宙是气的时空

更多精彩点击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222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