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442484.html 上善若水大贤无言 ——深切悼念舞蹈史论家、东方人体文化学 创立者刘俊骧恩师 作者/王晓茹 “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体系”创建者、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舞蹈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俊骧先生,于年6月15日中午12点20分在青岛仙逝,享年83岁。噩耗传来,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火速赶赴青岛,送恩师最后一程。在青岛瞻仰恩师遗容时,他是那般祥和安舒,嘴角略带丝丝微笑。我深切感受到,这正是恩师一直所追求和秉持的人生境界——“上善若水,大贤无言”。水无形随物赋形,水有情滋养万物,以大爱习武研舞,尽得太极之真髓。恩师一生奉行“大孝天下,大爱人伦”,他一生像奔腾不息的江河,不断求索生命的意义与命运的掌舵,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寄托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大业中,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岗峻领上鸟瞰宇宙人生。他一生历经坎坷艰辛而百折不饶,将做人的美德置于诸事之上,虚怀若谷忧国忧民,豪侠慈济克念作圣,在艰难险峻的境遇中创造出累累硕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年我在北京舞蹈学院进修时,经尊师罗雄岩教授的引荐,万分荣幸认识了刘俊骧先生。年7月,我有幸在刘先生创建的“云门礼苑国学修身工作室”参加了“首届中华元文化研修班”。因仰慕先生为人之温仁、治学之精博,我虔诚恭行了拜师之仪,此后便频频赴京求教。回溯十五载,恩师如师如父,恩重如泰山,是我学术上的导师,更是我生命中的导师,点点滴滴时时感念于心。十五年来的拜师研舞,从“舞学”切入,延至“武学”,衍至“国学”,逐渐感悟到恩师学养之博大精深。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迈克·里谢夫斯基称他为“活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为其题词:“舞武同源是双壁,武林舞台一俊才。”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也为其题词:“博学多艺,齐鲁才子。”戏剧文学家曲润海为其题诗:“出门是良马,归家做老莱。人体多侧面,方显刘郎才。”他的挚友舞蹈史论家董锡玖形容其人格与学格曰:“两袖清风透天地,一腔血脉通乾坤。”先生乃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一位集作家、学者、武术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通才式专家,学术界纷纷称其为“文坛、武坛、舞坛一奇才、怪杰”。 在文坛,他的文学创作兼有武侠小说、惊险小说和间谍小说之优长,被誉为“大陆的金庸”。青年时代的他,谈文论武,出语不凡,总能令人耳目一新,被师友赞为“奇才”“怪杰”。20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此笔耕不辍创作丰硕,出版了40余部长篇小说和影视作品。其代表性长篇小说有《伍豪之剑》《王尽美》《峡谷芳踪》《晚清疑案》《金狮与魔王》《蛇舞者》等。年《伍豪之剑》在《人民日报》连载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随后改编为电影剧本《诱捕之后》,同时还成为中国人自主研制的第一本激光照排图书。他的小说创作植根生活,既富鲜明时代感,又极具传奇色彩,因而常常成为畅销书,还常有报刊和出版社编辑寻上门来索取新作。 在武坛,他被称为“武林儒士”,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开拓者,也是吴式太极拳走向世界的推动者。年11月1日,他出生于山东安丘的贾戈西北村。先生襁褓丧父,与慈母相依为命,自幼啼饥号寒体弱多病。为强身健体不受欺侮,12岁的他在青岛拜孙膑拳名师孙文宾先生习武。年考入北师大后,又先后师从八卦掌名家郭古民、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以及张云笙、钟敬文、启功、郭预衡等诸位先生。自幼身体羸弱的他,在大学期间因神经衰弱和心律不稳曾两度休学,五十岁时还做了剖腹割肾的大手术;然而,他在荆棘载途的境遇下,却创造出辉煌的人生。他七十年如一日精进研习,出版了多部武学专著,曾任首届中国武术学会常务委员、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健身气功》编委,并获得“健身气功创编贡献奖”。他对丰富中华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国传统武术、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舞坛,他是中国舞蹈史论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被授予“中国舞蹈研究卓越贡献奖”。年已是不惑之年的他,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任《舞蹈艺术》副主编。年担任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后又任中国舞蹈史研究室主任,创办了《中华舞史研究》刊物并任主编。在舞蹈研究所,他开创了舞蹈与武术、杂技、木偶戏、皮影戏等人体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创办了“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中心”,并举办“首届东方人体文化国际研修大会”。他充分发挥自身研究之优长,团结海内外舞蹈界、武术界、杂技界和养生文化界的学者们,共商民族文化发展之大计。他惜时如金倾心科研,发表艺术论文百余篇,在原始舞蹈、汉代舞蹈和戏曲舞蹈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年3月他在北京举办的“中华舞蹈文物图片展”,熔考古、艺术、史学于一炉,堪称舞蹈史学史上的一次盛事。他与董锡玖老师合作的两部专著:年国家科研重点项目《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舞蹈类图书首部获此殊荣;年《中华文化通志·乐舞志》获国家图书奖的最高奖项“荣誉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刘先生的研究领域横跨国学、文学、武学、舞学、艺术史学等多学科领域,拓宽了民俗、武术、舞蹈、杂技、木偶、皮影、戏曲等民族瑰宝的研究领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东方人体文化观”。他先后出版有关戏曲、舞蹈、杂技、武术、文史多种领域的专著20余部,出版长篇小说、影视作品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自立香堂,融贯中西而返璞归真,取古今中外之长熔为一炉,乃是人体文化与传统国学相结合的典范。他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并建立起整合式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与体系。 二、创建“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体系” 早在年,刘先生经过多年思索提出人类文化横向发展有“两大体系”,即“人体文化”和“典籍文化”,而“人体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母体、先声和必然归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学原典作为民族智慧在典籍文化中的结晶有着不朽的价值,然而国学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支常常被忽视,即关于人自身的学问,他将其称为“东方人体文化”。据此,历经三十年对武术史、杂技史、戏曲史、舞蹈史、艺术史、养生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上,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他提出了一个高度整合的研究体系“东方人体文化学”。著名文艺理论家、红学家李希凡先生一语中的,称其“发现了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文化体系”。 “东方人体文化学”以整合式的研究理念,从民族文化的高度,对舞蹈、杂技、武术、气功、戏曲、绘画、服装、建筑和园林等诸多领域进行统合研究,汇集了东方民族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开拓生命与宇宙的沟通时,保持和升华的许多超时代意识形态的实践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结晶,最终圆融成一个综合博大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它超越民族和时空的局限,对人类文化有着宏观的把握和深邃的体悟与创造。它打破了学科的樊篱,使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艺术学沟通交融起来,实现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合冶、科学与人文的互补。它是一种和合之学、贵生之学与智慧之学,还是一种证道之学与自圣之学。经过几十年的求索,他出版了系列学术专著《东方人体文化》《九脉修身》《武术文化与修身》《国学修身诗话》《东方人体文化概论》,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他结合多年的戏曲舞蹈、武术修身、静坐丹道的研习心得,以及读经体元的国学研习成果,创建了一套亦拳亦舞的筑基教材“鲲鹏太极”。至此,“东方人体文化”、“修身三部曲”、“养圣学”研究体系的整体架构与“鲲鹏太极”研习载体的创编,可谓体用并举、道器并重,这是刘先生多年来的良苦用心。 “鲲鹏太极”是他一生集大成的学术精髓。它以太极拳理为基础,吸收了传统五禽戏、易筋经、八卦掌与大成拳的精华,将导引、静功、桩功、经络和戏曲神韵化入其中,以国学“仁、义、礼、智、信”五常和易学机理为根本,将儒、道、释三家原典之菁华融贯始终,形成一套典籍文化与人体文化互为资鉴、诗韵哲思会通一体的精炼教材。“鲲鹏太极”涵盖了四大内容:一、集大成地融贯儒、道、释三家原典之菁华,覆盖了十三部中华国学经典。二、以“吴氏太极拳”为基础,吸纳子路太极、杨氏太极、和式太极与太极五星捶之优长,发掘张三丰祖师的修真内涵,将太极拳从习练层面提升至修炼境界。三、吸纳了阴康氏之舞、陶唐氏之舞和黄帝之舞的要义,吸收了戏曲舞蹈、传统舞蹈、传统导引、五禽戏、易筋经等招式,将其融为一体。四、囊括了无极桩、泰定桩、两仪桩、本根桩、井泉桩、坎离桩、浑元桩等多样深寓中华文化内涵的桩功。“鲲鹏太极”是一种修炼太极、一种舞韵太极,更是一种审美太极。创一门学科,立一个体系,刘先生殚精竭虑倾尽毕生心力,诚然,“东方人体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尚属肇始一代,它还需要几代人不断地去补充和完善。 三、确立舞蹈在中华元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刘先生作为“九五”国家艺术科研重大议题《中华艺术通史》的副总主编及“原始卷”主编,十年原始艺术史的研究,他发现人类原始先民自“意识”产生之时,即开始关心一系列根本问题:生自何来?死又归何处?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对人类根本问题的追索、传衍与升格的文化,他将其称为“元文化”。“元”是对宇宙本质的最高概括与抽象,是对“人”的本质和终极归宿追寻的结果。他发现原始先民常常是以“综合表现体的神话”来追寻这些根本答案,每个神话均伴随着相应的歌舞、技艺表演、宗教仪式或相应的法器、礼器、岩画等造型艺术,原始时期的时空艺术多数是在回答这些元文化根本问题的追索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虔诚、热烈又严肃的舞蹈,从其诞生之时起,就与元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休戚相关,在元文化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在纪元前五百年前后,人类文明史上三个最古老的民族——东方的中国、印度和西方的古希腊,差不多同时在歌舞礼乐声中,展现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产生了最早的乐教思想、舞蹈美学启蒙论著以及身体教育文化。中华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作为东方人体文化中最古老的一支,在三个文明古国中显得最为特殊,这从人类步入文明期,中华元文化整理的第一次高潮可清楚看出。西周作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对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汤、周武六代的文化、政治和教育进行了全面整理;而“雅乐舞”作为西周文化的“班头”,更确立了中华礼乐教育的传统,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三十多年前,当他提出“人体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母体、先声和必然归程”这一“东方人体文化学”的基本论题时,早已洞见在中华元文化初创与传承过程中,舞蹈曾经有过辉煌、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他提出“舞学”与“武学”和“养生学”,乃为“东方人体文化学”的“三鼎”,从而确立了舞蹈在东方人体文化中的支柱地位,甚至在整个中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正居于此,他在东方人体文化的视野下探索“舞学”,揭示其“治心养圣”的真义。这种跨学科整合研究的意义在于:中华舞蹈作为人体文化的一支,通过人体文化内在规律的研究,从而揭示中华舞蹈深层的内在规律。他通过对东方人体文化“子午阴阳,求圆占中”“仿生超越,象形取意”“驭物为灵,特技异能”“三论二说一图”等基础理论原理的探究与提炼,使得有着血缘关系又分属不同领域的民族诸姊妹技艺,有了共通的规律可循,从而有了文化学整合研究的新视野。 中华舞蹈负载着古老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包蕴了东方人体文化丰厚的精神内涵,传递着华夏民族千古不朽的精魂,保存着炎黄子孙互感互识的感情密码。对其进行整合深入的文化学研究,必然随着东方人体文化的踵事增华,随着人类生命文化时代的萦回到来,亦将恢复她在历史上作为艺术女神皇冠之明珠的崇高地位。让人类八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在当代人的身体上百脉畅达,刘先生乃“舞之大者”也! 余语 年春节,我到北京陪恩师过年,出发前他交代让小儿宇钧写副他新作的对联。上联:“一感二知三丈夫”;下联:“四体五常六担当”;横批:“大贤无言”。这副对联看似简易平常,然而却意蕴深邃。恩师夸奖小宇钧的字写得特别好,并表示这副对联也是一首歌诀,是他年的主要成果。恩师解释道:“‘一感’,感恩是德之基,中国文化从孝讲起,孝亲就是一种感恩,孩子从小要培养他有感恩之心,包括对老师的感恩,拥有感恩之心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二知’,即要‘知道’,更要‘知足’,所以,晓茹你能常常来北京陪我过年,我心里很知足。‘三丈夫’,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能做到三丈夫,就没有什么失败之举。‘四体’,要有礼、义、廉、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四体五常’是为人之根基。‘六担当’,即六合之内要担当天下,人贵在有担当之精神。”恩师又接着说:“横批‘大贤无言’,学为圣贤是人生的无上追求,真正的大贤,内圣自明,不见世间过。一二三四五六,生命的过程就是‘六’,将生命的六个过程修为尽分,方可修成儒道释三家皆讲求的‘养圣’。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也是人生的根本,中华国学的根本即为‘人学’。”大道至简,恩师用最简单最普通的字眼,在一副十八个字的楹联里,高度概括了中国文化的根髓。这也正是恩师一生陶钧文思、皓首穷经、习武研舞、衰年编拳、慈航共济的真实写照与追求。“圣”是人类对人格高度和无上智慧的一致追求,孔孟圣学,人人皆可为尧舜。十五年前,恩师对我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的“圣学”,那时的我囫囵吞枣不甚理解。如今已入不惑之年,渐渐深知其中要义,然而,时间却如白驹过隙,来不及聆听恩师的教导,来不及触膝畅谈,来不及道一声珍别,却已是天地隔绝各一方。无垠悲海泣难填,一去成别悔断肠。饮流怀源念吾师,天覆地载大爱传。鲲鹏驾云西天去,七星布斗紫微垣。上善若水润万物,大贤无言泽苍生。 年6月21日写于福州惜今斋 作者简介 王晓茹 王晓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博士后,台北艺术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西周雅乐舞文化及其当代复兴研究》、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周·汉·唐·宋·明:中国五峰舞蹈文化史研究》等。出版专著《论成人与完人——西周雅乐舞与古希腊体乐舞教育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博士论文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届博士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骨干教师”,入选福建师范大学“宝琛计划”中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英才。 本文刊登于《舞蹈》年第4期30-33页 编者/胡苏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238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