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易筋经谁创造了易筋经三三种创

发布时间:2021-10-6 12:06:58   点击数:
刘军连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wh/

谁创造了易筋经(一):开篇

那么,易筋经究竟是谁创造的呢?发过一期是由《古易筋新注释粹》书中钱惕明老师所做的论述,详见:谁创造了易筋经(二):三种创始学说(上),今天,再发一个周伟良教授书中的观点,内容与钱老师所说基本相同,也是围绕达摩说与紫凝道人说两个观点所展开,不同的是第三个观点,具体内容如下:(注:此文较长,请耐心阅读)

《易筋经》一书长年来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与传统武功、传统导引、少林武术史以及武侠故事等有着诸多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年中。由于该书被“禅宗祖庭、武中道场”的少林寺列为“少林武功秘笈”而得以媒体的渲染后,其名更是不胫而走,蜚声海内外。早自清乾嘉开始,至今已有不少学人论及此书。然而,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至今对于该书的理论认识并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推进。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故鲁鱼之讹不时发生,以致几成一个学术公案。本文依据文献材料,拟从《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三个基本问题进行正本清源,旨在能对有关研究补充若干新的认识。《易筋经》作者辨证《易筋经》的作者为何人,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南北朝时的天竺僧达摩,一为明代天启年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将此两种观点分别称为“达摩说”和“紫凝道人说”。(一)达摩说《易筋经》的作者是达摩,其论的根本依据就是署名唐代“李靖”者所写的“序”。“序文”大意日: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自梁至魏,面壁于少林寺,期间有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和某得吾髓之语,迨九年后“遗只履而去”。后因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于是少林僧进行修茸,发现一铁函,函中藏经二帙,一曰洗髓经,一曰易筋经,“洗髓经轶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而易筋经则“留镇少林,以永师德”。据说因原作为天竺文,少林诸僧只能识得十之一二,故后来在峨眉山巧遇西竺僧般刺密谛请其全文译出,并告诚后学者“务期作佛...乃不负达摩留经之意”。另外,李靖这篇“唐贞观二载春三月三日”写的“序文”还为我们勾画出了《易筋经》自南北朝至唐代的基本传承脉络:达摩留经少林,少林僧请西竺僧般刺密帝译出后此经曾流落海外,后有位名叫徐鸿客的人于海外得之而授于虬髯客者,虬髯客又复传李靖。入宋后,有位据称是岳飞师的游僧请其帐下的牛皋将此经转交岳飞,岳飞又随即复授牛皋,而牛皋为了不妄传则将“此册蔽于嵩山石壁之中”,此过程也即牛皋所写《易筋经.内外神勇序》的基本内容。多少年来,李、牛两“序”故事因因相传,包括少林寺僧在内的一些人士对此深信不疑,同时,该故事也成为“达摩传武少林”的重要文献依据,认为“易筋、洗髓二经确为达摩大师传下”,“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传易筋洗髓之经及内功武功心法,并非迷信和宗教之说,而是有据可考”。年,被脊为是“达摩祖师所传,在少林寺属于上乘功法”的“易筋经”正式收录于《少林武功医宗秘笈》中,由中华书局隆重出版发行。那么,自《易筋经》问世以来历代的学者们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清乾嘉时期知名经学家、史学家凌廷堪在他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对《易筋经》的李、牛两“序”进行了逐条举证分析,认为该书“旧传初祖达摩所授,盖依托也”。凌氏提出的证据主要有五点:

(1)唐代除明皇天宝和肃宗乾元年间曾名“年”为“载”外,所有年号均称“年”,无称“载”者、而“李序”末中记“唐贞观二载”,其伪可知;

(2)“李序”中所记徐洪克(鸿客)得之海外而授于虬髯客者,虬髯客又复传李靖之事更为小说家言,因虬髯客乃“唐人戏作耳,非实有其人”;

(3)“牛序”尤陋妄,其文中提及的牛皋官爵、字及籍贯错讹比比;

(4)"牛序”有“徽、钦北狩,泥马渡河”之言,徽、钦是指北宋末的徽宗、钦宗二帝,徽、钦是二帝的庙号。据古代朝典礼仪。帝王的庙号当在本人死后才拟定。钦宗死于绍兴三十一年(),而“牛序”乃作于绍兴十二年()。皋本人卒于绍兴十七年()。也就是说其“未来之事又何由而知乎”;

(5)后附的《洗髓经》,其“序”托名慧可,有言日“初至陕西教煌”.凌氏诸问:“后魏时敦煌安得有陕西之称?”据此,他斥该书“盖不通古今之村夫子所臆撰也”。稍后的又一知名学者周中孚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对《易筋经》一书持相同观点,认为“李序”是伪托。“以神其授受也”;“牛序”同祥“其伪不待言矣”,并云该书“各家书目俱不赖,殆晚出之伪书耳”。于此可见。把《易筋经》列为“伪书”者由来已久,并不是个别人所臆想的那样:是由近代的学者所提出。民国时期,在对待《易筋经》作者“达摩说”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如年出版的一本《中国体育史》摭拾旧说、在无任何材料分析的情况下把《易筋经》的著作权贸然归于达摩。由于该书是研究中国体育史的首部专著。所以当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对达摩旧说予以分析批评的,可推民国时期徐哲东和唐豪两先生。徐哲东在年著成的《国技论略-辨伪第三》中明确指出:“易筋经、洗髓经不出达摩”,该书“盖明清间人为之,而托其传于达摩”,种种辨伪,亦依然集中在李、牛二“序”的一些谬误上。

有关“李序”内容,徐文依据史料指出了如下三点:

(1)“李序”文末署名“李靖药师甫序”.而据《旧唐书?李靖传》,“药师”乃靖之原名,“靖”则后来所改,今以“药师”为李靖之字,其作伪之证一;

(2)虬翼客故事“乃出五代杜光庭所造”;

(3)依“李序”所言,翻译《易筋经》文的西竺僧般刺密谛当生活于隋代,但般刺密谛于武后(应是唐中宗一作者注)神龙元年()曾译《大佛顶首楞严经》。自神龙上溯高祖武德元年(),已有87年,其自西竺来华,亦须在二十年以上。如依“李序”之言,般刺密谛翻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当在岁以上,此有悖常理。

而“牛序”之伪的证据则有二:

(1)“序”文中的所谓“泥马渡河”“绝非正史事实,乃小说诞妄之言”;

(2)"牛序”文末自记作于“绍兴十二年()",而为了将《易筋经》流传于世他专程藏之于嵩山。殊不知河南于绍兴十一年()已割归金国,故牛皋如何藏往嵩山,又何必藏往嵩山?鉴于明人伪造古书几成风气,故徐氏认为易筋、洗髓二经的出现,“亦风气使然耶”。无疑,哲东先生的分析是在清代学者基础上的进一步深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上世纪30年代,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及所编著的《行健斋随笔》中有文专门论及《易筋经》两序之伪及作者问题。在《易筋经牛李二序之伪》一文中,除了同意徐哲东的基本观点外,又补充了两条材料:

(1)"李序”称达摩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自梁适魏,而“太和”“为孝文帝年号,前于孝明之立三十余年":

(2)"李序”中又有达峰所言某得否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和某得吾髓之语。而此言皆出后来的《景德传灯录》。唐文诘问。“安有李序反引宋代著述之理?”另外。针对《国技论略》中提到的西域僧般刺密谛于神龙年间翻译《大佛顶首楞严经》而推断的般刺密谛之生年,唐豪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乃出故人假托”。不足为凭。与清代以来讨论《易筋经》作者基本全是田绕李、牛两“序”内容来进行相比,唐豪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他在《易筋、洗髓二经之作者》一文中根据《易筋经》记述的“配合阴阳法”中有关阳盛、阳衰者“以童男女相兼用之,令其明阳和畅”,以及“下部行功法”中“以之鏖战,泥水探玄,可以得珠,以之求嗣,则百斯男”的种种壮阳方法,提出:此类“皆采补御女邪说,惟道家(教)房中术有之。余故疑是书为羽流者所作”。从材料史实对两篇“序文”的质疑,到依据具体内容剥离相关迷雾,应该说这是唐先生在《易筋经》作者问题研究上的一大进展。上个世纪后半叶对易筋经作者的讨论,开始于50年代,80年代以后则更为热烈。在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四辑《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中,刊登了唐豪撰写的《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一文。关于作者,文章一方面坚持他30年代的学术观点,批评了近代以来一些体育理论家因因相袭的达摩旧说:“对于附会神仙和佛祖所传的体育史料,多不实事求是认真加以考证,把后代的体育史料当做前代的体育史料,把附会的人物当做体育方面的历史人物”,认为“历史(学)是一门分析史料的科学,必须用辩证唯物的方法从根本分析史料人手”;另-方面,明确提出了《易筋经》乃明朝天启四年()由天台紫凝道人所着的观点。

经过了六七十年代的沉寂之后,至80年代,有关《易筋经》作者问题又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从林林总总的材料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即除了一些包括少林寺僧在内的部分人士继续坚持“达摩说”外,在学界几乎没有研究者认同此说,都一致同意《易筋经》是明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所著,同时,也对相传的“达摩说”进行了质疑。当然,从质疑的范围及分析的深度看,均末超出近代徐、唐诸人的论点。(二)紫凝道人说《易筋经》作者“紫凝道人说”,是自唐豪先生50年代提出后被目前众多论著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但不知何故,一些著书撰文者往往避而不谈唐先生的这一学术观点,给人一种无视前贤的“博古通今”之感。不过,由于所引资料大概并非自己嗣检披阅而来,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出现了不应有的疏漏。如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易筋经”条目中这样记日:“清代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筋经是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然而,相信真正翻阅了《校礼堂文集》一书的人。谁都无法看到以上的文字记述。众所周知,《中国大百科全书》是部有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权威之作。它对于读者具有杳考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大概正是由于该书长期来在社会上享有的广泛学术威望,一些好事者又不去在对原著而信手拈来,故其“体育卷”所谓调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记“易筋经是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为不少人转相贩近成了相当的理论混乱。

目前资料中较早提及“紫凝道人”的有三份,一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藏、原由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捐献的明抄本《易筋经义》,另一为台湾图书馆藏述古堂钱遵王抄本《易筋经》,还有是嘉道学者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但三份资料都未注明“紫凝道人”为何时、何地人。至50年代,唐豪言之凿凿提出了“《易筋经)乃明朝天启四年()由天台紫凝道人所著”的观点,至今已成为一个“众口一词”的不易之论。但唐先生依据的是何种本子,支撑其《易筋经》作者是“紫凝道人”的具体材料又是什么?《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一文并未交代清楚。对此,我们不妨从唐文中透露的蛛丝马迹稍作论述。唐豪的《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文中,提到了一个后序题日“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乙亥二月”的祝文澜本(括号中的“二”.乃唐豪所加)。但该本子是抄本还是刻本,唐文未有说明,嘉庆时的祝文澜刊本,后世也不见流传,故很难对此进行直接分析。不过。早年他在《少林武当考。达摩与〈易筋经)》中引用的“祝文”则出自民国六年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我们不妨由此寻绎。年,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了一本《少林拳术精义》。名日“少林拳术精义”,实际即是杂揉他书而成的一个《易筋经》増演本。然该本中既录有嘉庆十年祝文澜之“序”.也有明天启四年署名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写的“跋”一一唐豪提出的《易筋经》作者为“天台紫凝道人”以及后来不少人所谓的“紫凝道人宗衡”,或即由此而来。

有关紫凝道人,历代官私著述、地方史乘不见记较。但言其“天台”。尚有间接材料可证。天台,地处浙江东部,四面环山。在距县城西南近四十里的地方。有山据说因天台宗创始人智豈大师在此经常颂经而使紫云环护,故取名日“紫凝山”,《天台山方外志》中又记为“紫凝峰”,境内有紫凝瀑布,唐陆羽评其为天下第十七泉,该地目前尚设有名日“紫凝”的行政乡。年1月,笔者专程前往坐落于紫凝山的该乡新丰村进行田野调查。据村民相告,这里原先僧、道两教香火很旺,尤盛道教,祖辈上就有“千僧万道”之说。另外,在紫凝山的山际险要处,还存有一“紫宵道院”旧址,据老辈人说,上世纪40年代中,还见有道士居住。据此,在“紫凝道人”名前加“天台”二字,并非空穴来风。但天台紫凝道人是否为明天启间人,以及其俗名是否叫“宗衡”,目前尚无任何材料可证。西谛本《易筋经义》和述古堂本《易筋经》中均录有“紫凝道人跋”.但未言其俗名为宗衡;至年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紫凝道人跋”,则清楚注明该“跋”写于明天启四年。紫凝道人俗名为宗衡,唐豪先生所言,不知是否依据此本?近时有人撰文推断:“既然李序、牛序可以伪造。那么紫道人跋、作跋的年代,也都可以伪造。”是否伪造,当须材料证明。可以指出的是,即便明天启四年的“跋文"真安可靠,也难以推斯出《易筋经》是由紫凝道人所著的结论来。因为:

(1)在无任何资料前提下,如何能仅以“跋文”来简单推定作者?

(2)“跋文"首句所言的“余读《易筋经义》,因悟世之缅黄两家、学者多于牛毛,成者罕于麟角”一语清楚告诉我们,紫既道人题“跋”当在《易筋经》成文之后。眼下许多论著都言“据考证《易筋经》的作者是宗衡”云云,不知何据。可以说,有关《易筋经》的作者到陈是谁,依然有待确切材料的发现。

(三)新说所谓“新说”,即乃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另成“蹊径”者也。年第11期的《体育文化导刊》上,刊登了由多人撰写的《易筋经源流考略》,文中在对《易筋经》的源流进行了一番前无古人的论述后,给出了几点颇有新意的“研究之结论”:

(1)易筋经原(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之养生术;

(2)易筋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四家流传;

(3)易筋经改变和形成于唐宋间,明代开始传向社会;

(4)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原创,但与达摩有渊源关系;

(5)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式)版本应为清代咸丰八年潘(蔚)辑《内功图说》。

与前代相比,该文可谓是篇有关易筋经起源的“新说”之作。据文末之注可知,该文是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课题。既然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课题。自当具有定代表性,故笔者就其几点“研究结论”进行简要评析。首先,说“易筋经源于中国秦汉时期的方仙道之养生术”,逻辑上如同称明清时期的某一小说源于秦汉时期的文学一样,虽无大错,但总觉味同嚼蜡,无任何实质性内容可言。

其次,所谓的“易筋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分为四家流传“的史料依据是什么。读其文,通篇谈的只是一般的导引术,难道导引术即是“易筋经”?

再次。对所谓“易筋经改变和形成于唐宋间,明代开始传向社会”之论也实在令人莫名其妙:在逻辑上易筋经既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分为四家流传”那么如何得“形成于唐宋间”而且还是先“改变”,后“形成”,支撑其明代开始传向社会”的论据是什么?

还有,认为易筋经虽非达摩所原创,但与达摩有渊源关系”之说,大概是基于作者所认定的“方术之书更难以究诘其字句,如无确凿证据,不应轻作否定之论”而给出的“新论”,也是作者认为前人质疑“牛序”之伪“颇欠公允”的“理由”。

但是,有关历史源流为什么“方术之书不应轻作否定”,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史学方法的重要问题,则被作者轻轻放过,而支撑《易筋经》“与达摩有渊源关系”的基本史料是什么,同样无可奉告。最后,所谓的“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式)版本应为清代咸丰八年潘(蔚)辑《内功图说》”,更不知是从何谈起。众所周知,目前存有的本衙藏板来章氏本中即录有“易筋经十二式”.该本为清道光年间刻本,非常好找。更令人不解的是,唐豪上世纪50年代发表的《嵩山少林传习和汇辑的体操》一文里也清清楚楚写道《内功图说》中的“易筋经十二图”,“采自道光年间出版的来章氏本《易筋经》”。作为年国家体育总局健牙气功管理中心课题的研究者,为什么连这种普通的学术信息都不了解?去年、笔者看到在一本新近出版的健身气功二百问中是这样记述“易筋经”的渊流的:“易筋经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以强壮筋骨为目的的健身方法。在易筋经流传过程中,少林僧侣到了重要作用。曾对其改编并用于健身。易筋经完善于唐(公元—年),宋(公元—年),自明代(公元-年)开始在社会上流传。”显然,这一内容基本出自《易筋经源流考略》。本人认为,包报科普在内的任何学术活动都必须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学术活动离开了实事求是与学术规范的底线,那就连儿戏都不如。

清风

.01.11

注:节选自《易筋经四珍本校释》

原创不易,觉得有帮助点个吧,欢迎转发,也欢迎加我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239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