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pf.39.net/bdfyy/ 参加无极庄打卡的有一位某中医大学教推拿按摩学的老师,这位老师(以下简称X老师)反馈了几天关于无极庄的感受非常有意思: 提醒各位注意看“已打卡天数”,天数少的是在前面,截屏出来顺序是乱的。这位老师对无极庄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站桩要领的,二是关于“内证试验”的;比如后面他通过无极庄感到了“力线不正”自己调整,或者练“搅海咽津”体会一些“经络”……刚开始这位老师在用通行的站桩要领来站无极庄——比如“松腰敛臀”,在其他桩法当中甚至是非常重要的“要领”。接触传统拳术门派渐多就会发现“松腰敛臀”也不一定是万古不变的,比如山东牟俊东先生传的“南极子八仙功”就要求撅臀、挺胸、命门前凸,一些拳术流派的低马步桩的要领则是“泛臀”。这种表面“背道而驰”的练拳要求,核心运动原理其实是一致的。以致乳山秦文清先生经常说:“松腰敛臀并非松腰敛臀,是名松腰敛臀……”(其实别的动作要领也可以这么“造句”)。X老师在站过几天之后突然明白无极庄其实就是“自然庄”——无所事事,站立中求舒适。对于现代人而言“无所事事”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比如我自己经常是在想问题,甚至吃饭、睡觉都在思考;练功的时候也会放点英文啥的当背景音乐,“无所事事”地发呆一年到头也没有几次。这时“练功”也往往像完成任务,未必能有什么真正收获;练功并不是为了练而练,而是去感受“体会”。人们在感受现实世界时,往往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对世界的反应的过程细分起来至少有三个步骤:1、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某些宗教称为“六根”),感知这个世界:比如眼看、耳听、舌尝、鼻闻……等等,神经反射学上称为“感觉输入”;2、在以上“感觉输入”基础上,大脑会对信息进行整合,在脑海当中形成对这些感觉的“解读”——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或者按某些心理流派而言,有人主观很难察觉的“潜意识”的参与其中;3、在“潜意识”参与下解读这些信息到“显意识”——就是大脑能够察觉的“意识”当中;这些“意识”就是人主观能够感觉到的“体会”(认知、情感、记忆)。以上三个步骤不太好理解,不妨以“塞翁失马”的成语来举例:塞翁的儿子摔断腿之后,别人都来慰问——在别人的“脑海”当中,必定认为摔断腿不是什么好事,这个“认知”基于大家既往的社会经验的影响;塞翁自己到没当回事,他精于数术知道马上边关就要开战,自己的儿子因为断腿反而能够保全性命。塞翁对儿子摔断腿这件事的“认知”就完全与常规相反!这基于塞翁本人精于数术,有点未卜先知……我们姑且不论数术的准确性,只是想提醒大家:普通人脑海当中对事物的反应往往都是经过后天经验“加工”的,并不一定准确!眼见为实不一定为实,耳听为虚也不一定为虚,比如下图:到底是杯子还是两个人?除了视觉之外,我们的其他感觉也会出错,比如绝大部分手法治疗师都非常依赖的“触觉”——有些朋友经常会问我怎么提高触诊的“准确性”,类似的问题包括而不限于:如何精准评估患者?如何提高触诊水平?练“气功”或者某些“功法”能不能提高触觉灵敏度?……许多搞手法物理治疗的人会非常执着于“精准评估”,认为总有许多手段可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并且认为中医骨伤科的“摸”或者按摩推拿的“以手探穴”非常敷衍。比如我的一位骨科方面的老师,触诊往往就是用手掌“捋”一下病变的部位,然后就开始正骨,甚至在冬季许多患者进屋之后棉袄都不用脱下来。有时候一些老病人还会忽略这个看似很敷衍的“摸”的步骤,直接咔咔地扳腰扳脖子,只要受过稍微正规的“关节松动术”、“美式整脊”一类培训的人看到这种操作一定会嗤之以鼻。跟师日久就会发现,这种看似敷衍的“摸”的步骤其实并不粗糙——有时候老师隔着棉袄摸过之后,指着一个点说:“病就在这里!”我们学生再上去掀开棉袄,果然可以摸到明显的“病变点(不一定是痛点)”。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经历:有时候老师指着这个点说:“病就在这里!”病人立刻反驳:医生,我这里不痛!老师反问:你哪里痛呢?病人掀开衣服,指的疼痛位置反而跟老师一样!(注意:这个现象的原理其实在前面的“三步骤”当中已经提到了,不服赘述;处理好这个问题,就可以处理一些相对复杂的疼痛性疾病了)中医推拿按摩或者骨伤科的触诊更注重医生本身“感觉”的开发——医生通过一定训练或者某些特殊的“功法”,提高触觉或者其他感觉(比如视觉)的灵敏度,以期发现一些问题。不仅在诊断方面,在治疗方面也往往是如此,比如这位X老师站无极庄后发现身体“力线不正”,他原本时常从“力线不正”来思考问题又精通相关的手法,随手就可能“调整”这个问题。对于正骨、理筋或者其他中式“筋膜手法”的创编而言(与其说创编不如说是发现),解剖的解释通常都会非常滞后。往往老师在开始教学生时想要“解释手法”才会去考虑解剖的问题,在老师自己操作时会更加依靠“感觉”。曾听说某位教授筋膜手法的老师,在临床开始带学生时并没有明确的“某块肌肉”,而是完全凭感觉——学生因为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更加倾向于依赖“解剖”的解释。在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之中,老师逐渐形成了“治腰八法”、“治颈八法”一类的“套路”,并逐渐细化到“某一肌肉的筋膜损伤”、“某某关节紊乱”这种“解释”。再回到“塞翁失马”的三步骤——“解释”并不等于事实本身,比如塞翁的儿子腿骨折本来无所谓“好坏”,只是不同的人观念和经历不同以致分为“好坏”。无论练功还是触诊评估,初学者都希望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只要按照这个步骤实施就可以了——这也是最为常见的现代医学思路:所有临床活动都尽可能依照循证医学的规范进行,参考相关的证据;即便是“小白”也可以按图索骥,不会犯太大的错误。这种“不会犯错”不是真的没错,也有可能仅仅是“程序正确”……相比而言,中医则更注重个人的“感觉”——前面我们提到:自己的感觉更可能犯错!于是出现了中医的推拿按摩或者骨伤行业(中医正骨)的从业人员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而且几乎没有“行业共识”;比如脊髓型的颈椎病,西医骨科的基本共识就是:不要轻易按摩,比较激进的骨科医生会直接跟病人说:“你不要去按摩,按摩会瘫痪!”。中医行业绝大部分从事手法治疗的人也觉得脊髓型颈椎病是“禁区”——实际上是“相对禁忌”而非“绝对禁忌”;这种“相对禁忌”的呼声在行业内部也没有达成共识,相比西医骨科的一致对外而言就微不足道了。中医在传承过程当中(尤其是手法治疗方面的传承),原本有许多“矫正感觉”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练习者本身的“感觉矫正”,二是学生与老师感觉一致性的矫正,这是保证技术可以“师徒授受”的核心技术。换而言之,即便跟了许多明师、交了很多学费又或者常期侍诊某位“大师”,没有这两种核心技术的训练就没法掌握跟老师一致的“感觉”,手法技术的传承也很难有效延续。无极庄的心法仅仅是这类核心技术当中入门的基础方法而已,并不高深且无需“意淫”,只要切实感知身体的状态即可。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正门传承的功法,大多要求初学者不必有过度的对“感觉”的解读——因为初学者的感觉原本并不可靠,往往都是一些日常身体状况的反应,在“练功”这个“向内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242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