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琴剑楼武术文集杂

发布时间:2018-5-5 23:22:44   点击数:

蔡龙云(-),山东济宁人,当代武林三泰斗之一,上海体育学院教授,中国武术九段。年、年先后在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击败俄国马索洛夫、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鲁塞尔,得“神拳大龙”称号。著有《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华拳》、《剑术》、《少林寺拳棒阐宗》等专著。

本书一共收录了蔡龙云先生68篇文章,最早的一篇《以新的姿态出现的武术观摩大会》发表于年4月21日,最后一篇《古代的角抵相扑运动》是年6月的讲课文稿,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内容丰富,涉及面也非常广,武术知识普及、专业理论探讨、武林人物介绍等等。以下选几个阅读过程中感触较深的点略做分享。

1.从初衷说起

经常阅读报刊的蔡先生发现报刊中戏曲舞蹈、琴棋书画、花草虫鱼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很多,而却从没见到关于武术的报道,因此萌发了撰写文章向社会介绍武术的想法,由此开始,竟然写了五十年,最后汇集成此书。这本书的缘起看似是一个不经意间的念头,其实最底层的动力是一个武术人对武术发展自觉肩负起来的责任感,也是这责任感让他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作。

有人观察发现,社会上提的越多的词汇往往就是当下人们越缺乏的东西。比如前些年总有人问“你幸福吗?’,说明人们过的都不怎么幸福。近两年又有一个词兴起,叫做“不忘初心”,到底有多少人忘了初心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蔡先生用五十年的笔耕不辍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忘初心”。希望人们“了解武术、认识武术和接近武术”,希望武术发扬光大就是他的初心。蔡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参与了武术方方面面的许多大事,写文章与之相比是件很小的事情,但以小见大,文字中随处可体察到其对武术的赤诚之心。

相比之下,近几年见过不少武术专业的学生浑浑噩噩地混学位,尤其一些费尽千辛万苦获得继续深造机会的研究生,一旦考上,之前的理想就烟消云散了。做兼职挣钱成了主业、从来不主动找导师、毕业论文找人代写、对于学习、训练只见计划不见行动、找工作时就抱怨社会,三年时间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人生最后一个长假。当然,最后毕业的时候他们也会饱含遗憾地感叹一句,“哎,三年什么也没学到”。让人不知道是应该可怜还是可气。

连一篇关乎自己能否毕业的论文都不愿好好做,他说自己爱武术、说自己想为武术振兴出一份力,这种鬼话打死我都不信。

2.对武术的看法

今天电视、网络上还经常能看到一些所谓的习武之人表演油锤灌顶、腹卧钢叉一类的硬气功;也有不少人受武侠小说的影响认为易筋经是高深的内功绝学。对于硬气功、易筋经蔡先生早在年就给出了明确的看法,统统不是武术,油锤灌顶是“与武术不相关的江湖末技”,易筋经是古代医疗体育,“与武术丝毫联系不上”。

对于武术本身,蔡先生认为武术自古都是舞和击并行的,舞当然指的是套路,击自然是指实战对抗。虽然,蔡先生也认为舞和击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武术,但是,不难看出,在5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套路和实战是相对独立的,套路的“武”主要表现在演练动作上表现“击”的方法或者意识。

这是当时人们对武术的普遍认识,其思想根源可能是民国时期几次国术比赛使人们发现,套路和实战之间关系并不大。套路似乎是技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这个认识作为基础,后来的武术的竞技化也就很自然的要分为舞的套路和击的对抗两种类型,只是种种原因,击的部分只有散打保留了下来,而舞则无法控制地连攻防意识都所剩无几了。蔡先生早在年就曾提醒过要避免将舞蹈动作迁移到武术套路里,可惜在规则驱动之下,这样的提醒显得很乏力。蔡先生主编了第一本《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竞技武术套路演化到今天满场飞舞的样子,不知老先生看了会作何感想。

全运会赛场上严重舞蹈化的武术

3.抱拳礼

抱拳礼几乎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武术仅有的礼仪形式。今天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其实正式将抱拳礼规定下来是晚至年的事。

左掌屈拢拇指,表示练武者“不自大,不骄傲,不称霸”,四指相并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具有高尚的情操。右拳代表着“勇猛”,代表着“武力”。左掌把右拳偃住,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练武不动武”;以“三不”“四育”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这个解释应该是当时规定抱拳礼时集体讨论的成果,影响非常深远。但是,仅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这样解释有点太过浅白了,而且,“不当老大”之类的解读,江湖气很重,好像潜台词就是习武之人一个个都很鲁莽粗暴一样。另外,与“”德智体美“”挂钩难免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当然最重要的是,欠缺文化底蕴,与素来号称博大精深的武术不相称。

抱拳礼与古代的揖礼、拱手礼到底有没有关系?为什么选择抱拳礼作为武术规定礼仪?为什么没有选择鞠躬礼?抱拳礼有没有更好的解读?武术有没有必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这些年围绕着抱拳礼,有很多的疑问困扰着我,自身学力有限,至今也没有答案。虽然能见到一些相关论文,但是始终没有人把抱拳礼的来历和演变历程说清楚,也就成了我自己心里的一个大大的问号。

4.武术研究社会化

“要推动和发展中国武术,光靠技术的传播是不行的,还应该加强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仅仅靠几个专家和几所专门院校也是不行的,应该使武术的科研活动社会化。这是因为,武术不单纯是纯技术的问题,它还涉及到中国古典哲学、军事学、医学、养生学、美学、艺术观以及生理、力学等等学科。所以,武术的发展方向大讨论也不应限于武术界,而应是社会化的大讨论”。

这段话提出的时间是年,40年后的我们再看。首先从这段话可以隐约感觉到,当时虽然已经确定了武术为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偏重技术、缺乏理论研究,或者理论研究水品普遍不高,对武术技术背后的很多理论问题没有能力解答,所以蔡先生提出武术研究要社会化,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

其次,这段话说研究武术不能局限子武术界的几个专家和专业院校的小圈子,应该各个学科都参与进来。我认为这个说法要调整一下,武术研究当然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是,武术的问题只能武术人自己去解决,即便是依靠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是武术人自己去学习然后回来用于武术研究,而不应该等待其他学科的人主动来研究武术,因为学科间看待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我们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在其他学科眼里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比如,人民大学秦宝琦教授的《中国洪门史》是详细研究天地会、哥老会等清末秘密社会的专著,我们知道中国武术中有几个拳种与秘密社会活动有关,但是,这部专著中对秘密社会的习武活动根本没有进行研究,从中找不到丝毫洪拳的蛛丝马迹。让我不禁怀疑,洪拳与洪门是否真的有关系?

最后,这句话的下文建议刊物对“即使是所谓的外行,也即是一般的群众,如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也应该予以发表”。这种鼓励全民搞科研的观点在80年代一度很盛行,当时郭沫若说“科学的春天来了”,后来邓小平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上刮起了一阵科学热,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一下子从‘牛棚’捧到了天上,很多人开始做科学家的美梦,就跟现在很多大学生幻想一毕业就当企业家一样。也因此,出现了一个中国特有的群体“民间科学家”。这个群体对科学富有狂热而近乎执拗的热情,却不曾接受过基本的专业训练,也无意接受科学训练;并以独特之梦想为由,拒绝进入科学共同体、拒绝接受同行评议、拒绝承认既有的专业规范,拒绝从专业领域出发的任何批评。事实证明,“民科”们除了给社会添乱,对科学研究没有丝毫积极影响。

科学研究是一件门槛很高的工作,需要从事者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还要有数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的耐心和毅力,绝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胜任的。并且,科学研究很难立时见到经济收益,是一项投入与产出极不成正比的工作,甚至可能是所有行业中回报率最低的一个。所以一般由国家出资支持,大学教师从事这项工作。

另外,即便你是真的不图名、不求利,就是单纯热爱武术,就是想为武术科研做贡献,我也不建议你去做这件事,因为无数的“民科”告诉我们,你研究出来的极有可能是伪科学。所以,科学研究还是交给大学里有时间、有经费、有能力的专家去做吧,普通群众不如花时间多学习点基本的科学知识,防止被“隔空打人”一类的神功欺骗的好。

再次强调,你可以不满意当下武术界专家们的科研水平,但是千万别自己来。说到这里你应该看明白了,我不赞成武术研究社会化。

结束语

读老一辈武术家的文章,字里行间总能让人感受到他们骨子里透出来的对武术的热爱。他们不囿于一家,蔡龙云先生以华拳闻名、张文广先生以查拳见长,但都是各家拳法兼而习之;他们对武术的学科建设、竞赛化探索都有开创之功,虽然武术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能因此抹杀老一辈武术家对武术发展做出的功绩。仅就将自己一生都投身武术事业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们仰慕敬重!

没有他们开创,现在的我们哪有大学可读,硕士、博士学位可拿?

推荐阅读

??

读武术泰斗张文广先生自传《我的武术生涯》杂记

长按并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白殿疯病那家医院看的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l/199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