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锋,本名周玉峰,出生于山东省庆云县。建国后,他在山东宣传部的理论处,担任着处长一职。 年,他被调到了北京的研究室工作,在研究室的哲学组担任组长职务。 两年后,《红旗》杂志创刊,关锋被调入该杂志社,在哲学组担任组长,年的4月,他被正式提拔为杂志社的副总编辑。 阎长贵,年从人大哲学系毕业后,就被老师推荐进入《红旗》杂志社,在关锋的手底下工作。 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按照阎长贵的说法,他把“关锋”当作老师终生侍奉。 本文就从阎长贵的角度,讲述关锋出狱后的晚年。 正文 阎长贵是人大哲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关锋在哲学界也有着一定的知名度。 当24岁的阎长贵毕业后,进入《红旗》杂志社,遇到了42岁的关锋。两个同为学哲学的人碰撞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些火花。 关锋看着这个比自己小18岁的年轻后生,名牌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小伙子,心里是十分的欣喜。 这时候的关锋在杂志社的“哲学组”,担任组长职务,阎长贵进入杂志社后,就被分配到了他这个小组。 关锋手把手的培养阎长贵,两人从单纯的上下级关系,逐渐演变成为一段亦师亦友的佳话。 年1月,被关押了十四年的关锋得以释放,走出了监狱,这一年他62岁。 关锋刚出狱的时候,还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但是每个月都给他发放元的生活费,后来这笔费用涨到了五百。 至于住处,则是把他安排住在北京沙滩北街的2号院,这也是《求是》杂志社的家属大院,他和妻儿住在一起。 阎长贵当时也住在这个大院内,不过,组织上告诉他,暂时不要和关锋有联系。 从年1月出狱到年,这六年的时间内,关锋的生活极其简单,没有工作,但是每个月都有五百的生活补助,几乎没什么访客。 本来是打算把他安置回山东生活的,还在德州给他新起了一栋两层的小楼房。 不过最后因为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这么长途跋涉的跑去山东,也怕出个什么事。所以,他的回乡之旅也就此打住了。 到了年的时候,组织上对关锋的生活就管得没那么严了。他的学生阎长贵,也是从年开始和老师联系的。 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关锋的晚年待遇才被正式划入到《求是》杂志社,他的住房补贴、工资收入、医疗等等,都是由杂志社按照局级待遇负责管理。 当然,作为一个出名的笔杆子,他除了正常的工资待遇之外,还有着属于自己的稿酬收入。 他去世之前,月收入(加上稿酬)可能是三四千元。 ——来源:《同舟共进》,“我所知道的关锋”,年第四期,阎长贵。 虽然阎长贵是在老师出狱后的第七年,才和老师联系,但是都住在一个大院里,平常他也能知晓一些老师的状态。 他刚出狱的时候,神情比较呆滞。经过一两年的恢复,这才“重操旧业”,开始研究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 ——来源:《同舟共进》,“我所知道的关锋”,年第四期,阎长贵。 后来,关锋对阎长贵说,他晚年就做一个“蛀书虫”,作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 在阎长贵的眼里,是关锋把他引入哲学理论的研究大门,对这个自己的引路人,阎长贵心里十分的尊崇,按照他的说法: 我终生对他执弟子礼。 阎长贵会经常去看望关锋,两人经常讨论哲学之类的话题,有时候也会谈及到一些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 在这个自己青睐的学生面前,关锋没有太多的防备心理,很难得的和他谈及了自己为啥被抓的原因。 谈到他被抓的原因,他说自己与陈伯达有的观点不一致,出现了分歧,可能是陈要整他。 ——来源:《同舟共进》,“我所知道的关锋”,年第四期,阎长贵。 关锋还和他谈到,当年田家英删除领导谈话内容这事。 当年(年12月21号),伟人在杭州,找来田家英、陈伯达、艾思奇、关锋还有胡绳,进行了一次不正式的谈话。 领导找来这五个秀才,主要是要他们每个人为马列经典写一篇序言。 由于是非正式谈话,所以除了写序这个话题之外,大家也是海阔天空的延伸到了其他话题。 在这次谈话过程中,伟人谈到了戚本禹批判吴晗等人的文章,也说到了姚文元写的,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 这次谈话内容,由艾思奇和关锋作现场记录。 事后,关锋整理了两人的记录内容之后,报给了田家英。 不过田家英觉得领导提到的戚本禹和姚文元文章的那些话,和本次会谈的主要内容没什么关系,于是就给删除了。 关锋对此表示不同意,也不理解,他认为不应该删除,事后他把这事告知给了江。 或许他也想不到,这事会成为“陈、江”打击田家英的一个由头,直接让田家英交接了工作,戚本禹也由此正式上位; 或许,他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会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 晚年的关锋,心态也平和了下来,大概也是由此,他也是比较长寿的,年的时候,他以八十六岁的高龄去世。 九十年代时候的关锋,生活平静,有着三大爱好:看书写作、看电视、练气功。 他在穿着方面也不甚讲究,常常戴着一顶老式的干部帽子,穿着一身中山装,平常不抽烟,也不喝酒。 要说最大的爱好,也就是研究古书,写写文章。 回归到一个纯粹文人生活的状态当中,他的著作还是比较丰厚的,譬如写了一本一百多万字的《老子通》,还和戚本禹一道合写了一本一百多万字的《孙子兵法大词典》。 这本大词典,戚本禹是主编,关锋是副主编。不过,署名却是“古棣”和“戚文”这两个名字。 戚本禹出狱后被安置在上海,他去到上海后就改名为“戚文”,而晚年的关锋,常用的笔名是“庆云”、“何明”和“古棣”这三个名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y/251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