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呼吸吐纳视为古老养生气功功法的核心奥秘,从而赋予了它种种神秘莫测的壳体。 金庸小说更把呼吸吐纳法当作内功高深之修行秘诀。比如郭靖是由马钰道长传授全真呼吸秘法的,所以内功很快就超越江南七怪。那真是一个大误解。 如果说呼吸法之最高法,道家就要读《道德经》了,这就是“专气致柔”、“吾以观复之”、“天与地,其或橐龠?”。从来都没有什么神秘的方法,都是回归自我,找到最温柔的时刻。 而释家呢,我前面已经介绍了“安那般那个”呼吸法、“大般守意”呼吸法了,它的核心居然跟道家相似,就是“观呼吸”,没有脱离自我觉知,去寻找一种神奇的办法。 尽管如此,对一般人来说,给予神秘外壳种种呼吸法总是能使易受攻击的人仿佛瞬间找到力量之源,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研究。比如我前面介绍过的胡海牙补亏法和李少波真气运行法实际上就是回到“道德经”呼吸法路的一个小窍门,但它带来的影响比较大。 这就是人性,就像,我们食用各种各样的面条,但是它的内核却与食用一碗面糊糊的配料相同,只是因为它的形态不同,才使我们有不同的心理作用而已,好与坏,居然能起到不同的营养效果。 废话不多。今将流传最为玄妙的所谓真传——“易筋经”中呼吸吐纳法简介如下。据张义尚先生说。就是在他年轻时二十七八岁左右(~年间)时,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与黄克刚先生一起整理了《易筋经真传导引三十二式》呼吸法。据张义尚先生介绍,32式本来及手抄本在60年代这一特殊时期内,均已失传。 本人把它的呼吸法化繁为简,分述于后。 一、呼吸吐纳法的大意 黄克刚说,呼吸与吐纳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呼吸是呼吸,吐纳是吐纳,呼吸是用鼻,吐纳则是用口,二者俱属静功范畴。” 这是个一种特定的理论,其实“吐纳”未必总是用嘴。南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讲,“常令鼻納口吐,所謂吐故納新也。”又说:“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日長息。”由此可见陶弘景提出的服气吐纳法为鼻吸口吐法。 黄克刚所说的“易筋经”呼吸吐纳法由预备,调身,调心,调息,还虚五部分组成,并由浅至深,具有九转层次。且谓吐纳法乃取之于体外清气或者日精月华之中,有大秘。 二、预备功的预备事项 是在时间上,地点上的择定,和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预备。 场地选在安静、空气新鲜之处,但是不可以有大风。与站桩、打坐的择境相近。 时间上,以一天早、中、晚3次为宜,至少早、晚2次。提前5-7时为宜;最好在晚上23点前。过了中午饭1个小时。 身体要处于舒适状态为宜,太饱、太饿、过度劳累、心烦意乱,不要勉强做功。 另外,还要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环境中去准备,而不是抱持随意搞、应付了事。 三、调身之道 实际上是一个选择姿势的问题。 呼吸吐纳法自然可选用站立式(桩功)和坐式或卧式。 为了强体增慧、健康的人,宜先立式(站桩式),后坐式。 反身弱、补亏可以先卧式、坐式、立式开始。 长时行功以坐式居多。 对一般人来说,通常是立式与打坐相结合的方式是要诀。 立式方法:建议采用肩宽站桩法。 具体方法是,双脚肩宽立,双手结太极印(左手虚握拳头,大手指捏在中指指尖上,右手拇指插在左手虎口中按压无名指的指根处,右手四手指抱住左手四手指)覆盖肚脐,双膝稍弯,上半身挺直,头顶、下巴稍收。唇轻紧闭,舌面抵腭。两眼平视15分钟后,又眼帘半垂,内视(神光凝注)后腰命门(肚脐正对后腰略下)处,双耳亦内听则。 张义尚还介绍了,立鼎式站法(并立,一拳拳心对肚脐,一拳拳背压尾闾,适合强壮者练内壮功)和安炉式(低桩功,马步站立,大腿与地平行,两手虎口叉腰,适合武术)。 坐式方法:建议自然坐着。 自然坐是散盘的意思。两下肢相交,双脚见底。双手固置于膝。或者能结太极印。 张义尚还介绍了双盘、单盘和平坐法(坐凳,双脚着地,大腿平行于地面)法,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卧式的,通常不会选用。也就是普通的右侧卧法。没有详细描述。 四、调心的方式 调心者,谓心神意志之调节也。但是实际上是要放松自己,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外在、不要去想、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