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跟随父亲行医治病,及时挽救病情,决心

发布时间:2025/4/27 12:51:12   点击数:
白癜风患者感恩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220109/10177255.html
李时珍在行医治病方面小有名气之后,依然虚心学习医学典籍,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学之术。李时珍对药物的研究应该从小时候对家乡的花鸟虫鱼的观察算起。他从小就热爱学习,勤思好问,他常常和渔夫到湖里打鱼,和樵夫、猎户进山砍柴、打猎,从这些经历中了解到很多草木虫鱼的生活习性和特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就能辨别开舌状黄花的是蒲公英,开伞状白色小花的是土茯苓,开五瓣紫花的是地西,也知道了野鸭子同鸳鸯的区别、各种鱼的不同之处……父亲李言闻是李时珍在医学上的启蒙老师。李时珍从小就和父亲一起上山采挖草药,随同父亲在乡里给贫苦人民行医诊病。李言闻对医学的研究以及在医学上的著述,如《医学八脉注》《四诊发明》《人参传》《艾叶传》等都对李时珍在医学上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时珍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良好的医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教育,并继承了良好的医德和处世待人的经验。知识链接◎贡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年,李时珍的父亲补了贡生,由于医术高明,又为人厚道,热心帮助贫苦百姓,当地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久而久之,李言闻与蕲州城里的几个大户人家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李时珍经常出入顾家切磋探讨学问,而且李时珍还拜了顾日岩为老师。此时,李时珍与蕲州城的郝家兄弟关系也很密切。蕲州城的郝家二兄弟,喜医善道,为了养生长寿广泛搜罗大量的医药著作,藏有很多医药、气功、炼丹等方面的书籍。郝家有位儒士好医,自己也藏有很多名贵的医书。李时珍因为父亲的关系,抓住一切与郝家交好的时期,如饥似渴地翻阅与医药有关的各类书籍。他不但细心研读,还善于虚心求教,常和郝家兄弟讨论医理和药理。他注意吸收别人的长处,不但详细地记录笔记,还在疑难之处写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升自己在医学上的技术。除了为人治病,稍有闲暇时间,他就会刻苦钻研。史称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就是指这段在家行医苦读的事。由于有了丰富的临诊经验,又有珍贵的医学典籍可供参考,勤学深思的李时珍,具备了超乎寻常的理论水平,很快就在一般乡医中脱颖而出。而这时,他的父亲正在进行的医学写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李时珍在医药学研究方面的发展。李时珍不但注重书本上间接经验的学习,而且还经常到实践中去获取直接经验。李时珍家就住在风景秀丽的雨湖旁边,绮丽的雨湖盛产各种鲜鱼,湖边不少人家都以打鱼为生,李时珍常和这里的渔民打交道。一天,李时珍到雨湖边上一个叫老庞的渔民家,老庞的妻子得了重病。李时珍背着药箱走进充满鱼腥味儿的屋子,看见病人毫无声息地躺在一堆破烂的棉絮中。李时珍急忙放下药箱,为病人切脉诊治,虽然病人的身体极其虚弱,但是并没有生命危险。他一面安慰老庞,一面询问病人发病的经过以及用过什么药。老庞说:“昨天她就感到难受,正好有个铃医走过,请他看了病,开了张方子。可是,服下药去呢,反而病越来越重。”老庞垂头丧气,一脸哀愁地说:“这日子,真是越穷事越多啊!”李时珍忙说:“别着急,把方子给我看看。”李时珍仔细看过药方,发现并没有开错什么药,他心里暗自思忖:为什么服下药后病势反而加重了呢?这是不应该有的现象啊。于是,他又让老庞找来药渣仔细查看。药罐里的药汤已经喝光,罐底残存的一些熬过的药渣,散发着草药味儿。他拨开药渣一味一味地核对,不时地拿出来,放到嘴里嚼一嚼。忽然,他发现其中有味虎掌,是方子上没有的;而方子上有的漏篮子这味药,药渣里却没有。他这才明白,肯定是药铺里发错了药。李时珍对老庞说:“这虎掌有大毒,怎么可以代替漏篮子呢?难怪服下去出了乱子。”老庞得知是因为药铺开错了药才导致妻子的病情加重,不由得破口大骂:“这些药铺里的家伙,我非让他们把这些药吃下去不可。”李时珍忙向老庞解释道:“这也不能全怪药铺里发药的人,药书上说过,漏篮子又名虎掌,药铺里的人以为这两种药可以互相代替,所以出了差错。还好及时发现了,用一些解毒的药就没事了。”原来,明代使用的是北宋末年唐慎微主编的本草药书,其中就把“漏篮子”称为“虎掌”。李时珍及时挽救了老庞妻子的病,妥善处理完这件事情之后,踏着夜色离开了老庞的家。走在宁静而又安详的雨湖旁边,仰望天上闪亮的群星,仿佛闪烁着的繁星中也夹杂着李时珍的一份遥远而深邃的思考。想起老庞那焦急的神情和他妻子虚弱的模样,李时珍忽然感到行医之路上应肩负起的沉重使命。那一刻,他仰望天空,感觉地上的各种草药有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数也数不清,正如天上的每颗星星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一般,各种草药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它们之间都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否则,就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老庞妻子病情加重这件事就是最好的例证。李时珍回到了家中,始终不能放下心中这件事。于是,他找到父亲,表明了自己要编写一部新本草,父亲学识渊博,行医经验丰富,著书也颇多,他告诉李时珍,重修本草是历代医家药师们的心愿,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历代的旧本草都是皇朝官修的。父亲意在劝李时珍打消重修本草的念头,但是李时珍的这种信念却更加强烈了。他找来大量的关于医学方面的书籍,如《本草经集注》《唐本草》《蜀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和唐慎微的《证类本草》等都是他重点研读的书籍,李时珍阅读这些书籍,不但认真地去领会其中的含义,还做了大量的笔记。他将这些书籍进行相互参照比较,发现很多书籍中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有的是同一药物被误认为是几种,有的是几种药物混为一谈,还存在主次不清或图文不一等情况。李时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深知医道神圣,人命关天,一药弄错,为害匪浅。作为一个医生,内心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严肃地思考这些问题。虽然父亲告诉他编著新本草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这种信念。李时珍想起父亲经常对自己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病多。”李时珍知道父亲的意思,是让他多接触病人,在给人看病的过程中践行医书上的理论。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不但认真研读了大量前人的医学理论,还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总结。他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准病情,对症下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医术也日益精湛,深受人们的敬仰。尽管他名声大震,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自己学习的脚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y/270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