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整体理论智能气功科学基础一

发布时间:2016-10-31 18:29:58   点击数:

混元整体理论智能气功科学基础一(混元论--混元气理论)

混元论

混元论是混元整体理论的核心、精髓,也是它的基础。它所论述的是混元整

体的本质内容特征,与论述它的形式特征的整体论遥相对应。混元论包括混元气

理论与混化理论两部分内容。

第一节混元气理论

混元气在传统气功理论里有不少论述,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里介绍

的混元气理论虽然沿用了传统气功混元气这一名目,但其实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

的不同。为了便于对这一理论的学习,让我们先从混元一词的含义讲起。

Ⅰ、混元的含义

一、传统气功理论中的混元

在传统气功理论中对混元一词未作全面的诠解,仅有散在各典籍中的零星内

容,现据笔者所知作一概要介绍。从字义上,混字古人认为是“二五合凝而未兆”

之谓。即阴阳、五行聚合而成(这里凝字不可作凝固解),但是还没有呈现出阴

阳、五行的特性。既然包含阴阳与五行的两个层次上的聚合,就不会是混合,而

应理解为混化之意。元之一字,可以作一字解。以此理解混元则是混而为一的意

思。老子的《道德经》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谓道纪。”

这里所说的“混而为一”就是后世所说的混元。它的体性与道没什么差别,而混元(即道)的形成是由“夷”“希”“微”“混而为一”的结果。元字也可作气

字解,《公羊传》中就曾说:“元者,气也。”可见,混元与混元气是一个意思。

征诸历史典籍,混元一词确实有多种称谓,如混沌、浑元、混沦、浑沦、空洞、混洞、混元气、一字浑元气,先天一字混元气等。名称虽异,但其所指都属先天气这个范畴。唯有时指自然之先天,有时指人体先天之气。

(一)指自然界的先天虚无一气

《云笈七签》中说:“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又说:“五

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

《至言总》中说:“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有曰太极。”在传统气功理论中,

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虽然有“道论”(如《道德经》)、“元气论”(如《太平经》

《正蒙》)、“阴阳论”(如《黄帝内经》)等不同,但深究之,似乎并无本质

区别。《云笈七签》中就说:“道即元气也”,又说:“元气一性,阴阳二体。”

古又有“阴阳一太极”之说。由是而知,道、元气、太极,实际上都是先天混元

一气的不同称谓而已。《性命圭旨》中说:“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津津,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一炁动荡,虚无开合……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需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极……是谓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极也。”(注:太乙即太一)

它是宇宙万事万物之本根。

(二)指人身中的元气

《道枢·金液还丹内篇》中说:“元气者,身中混元之气,人之根本也,念

住则气停矣,神行则气散矣。”这里不仅指出了元气就是人体的混元气,而且指

出了混元气是受意念活动支配的。《仙术秘库·抱混元仙术》中说:“混元者何?先天之精气神也……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夫以精气神而曰元,是本来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既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乃从父母未交媾之时而来者也。”又说“……精血相融,包此一点之真,变化成形,已有精气神寓于形内。名虽有三,其实则一。一者,混元之义;三者,分灵之谓。一是体,三是用。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为精,融通血脉为气,虚灵活动为神。”

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气功理论中的人体混元气是从父母交媾过程中产生的,它属于人的先天气,是人生命之根本,也是修功修道之根本。

(三)其它

历史上也有称老子为混元者,如混元老子。宋朝谢守灏道士曾著有《太上混

元老子史略》一书,指混元为老子。宋真宗曾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

帝”。并御制太上老君赞并序,其中有“太上混元上德皇帝禀混茫之气,合杳冥

之精,挺元化而无垠,冠怀生而资始,故先太极而有,后太极而无……”(《混

元圣纪》)这里不仅把老子称为混元,而且把混元的含义与道相提并论。自兹以

后,混元一词始显赫于世。混元一词不仅成了老子的化名,而且也成了道的代号。

尔后的道家也有把修道的功门直称混元者。《白云观志》与《玄门必读》中把道

教各法派作了系统介绍,把“道祖法系”列为诸派之首,名为“道祖混元派”,

其法派传承谱系为:“混元乾坤祖,天地日月星,三教诸圣师,金木水火土,鸿

濛阴阳,太极比河图,仁义礼智信,生老病死苦。”第二派为太上混元派,谱系

是:“一永通玄宗,道高本常清,德祥恭敬泰,义久复圆明。混元三教主,天地

君亲师,日月星斗真,金木水火土。”其传法口诀中则有:“阴符三百字,道德

五千言,牺易元无易,混元一脉传”等。以混元命名功法者亦复不少,如混元五

行功,混元一炁功等等。

二、智能气功科学中的混元

在智能气功科学的混元论中的混元是一特有名词,指在超常智能状态下的一

种客观存在表现,它是事物的本质的整体存在形式。这一混元整体是由常态智能

下的两种以上的物质因素混化而成的。推而广之,宇宙中任何独立的事物,都不

是单一的,而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统一的混元整体。如宇宙是有

形的实体物与无形的非实体物的混元整体;现代科学中的场性物质,则是以能量

和信息为表现的混元整体;有形之实体物,则是形气质混化而成的整体等。

从混元一词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它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由混化而生成的

统一的整体,对此,我们称之为混元气;一是生成统一整体的诸物质要素的化合

过程,对此,我们称之为混化。前者为混元气理论,后者为混化理论。

在《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中还有外混元、内混元、中混元之称谓。这是三

个练功阶段中所述之混元一词,属于混化的范畴,指人的意识与混元气混化而言,

而外、内、中则指混化所在的位置而言。在混元论中论述的是混元气与混化理论,

不是讲功法学中的混元。

Ⅱ、混元气理论

一、什么是混元气

混元气是超常智能状态下的表征事物本质的整体性存在形式。若站在常态智

能的角度来描述它,它是古典整体观中所述的形、气、质的混化状态。这里的形、

气、质是指有形物质的三个根本要素,其中的形可比附于现代科学称述的物质的

质(质在英文中是Material,原是材料之意),气可比附为能量,质则比附为信

息。因此可以用现代语言作如下说明,即:混元气是由物质的质量、能量、信息

混合而成的一种标志该事物整体特性的特殊物态。它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无形

无象的非实体存在形式,对此,在混元理论中往往直称为混元气,它是混元气存

在的基本形式,是一种质地均匀、混然不可分的特殊物态。在这里,物理世界的

“形”这一物质要素处于隐伏状态。二是有形有象的实体物质存在形式(指具有

明显的质量特征、能量特征与信息特征的物体),对此,在混元理论中称之为实

体,它是由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它属于广义的混元气存在形式。

任何一个实体物,不仅在其内部,而且在其周围,都有该实体物的混元气。

实体物是该物混元气的凝聚表现形式,实体周围的混元气是其弥散的表现形式,

我们称此为混元气场(多简称其为混元气)。实体物质的密度越大,体积越大,

它外面的混元气场的密度也越大,延展范围也越广。实体物的构成、性能的变化,

可引起弥散在实体物周围的混元气场的变化。反之,当混元气场发生变化到一定

程度,又可以凝聚成或解散为与之相应的实体,使原来的实体发生一定程度的变

异。混元气场与实体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有什么样的实体物就有与之

相应的混元气场。两者之间的互相转化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即两者不是同步的。

实体物的改变如果是从内部改变的,那么它外面的原有的混元气场还会保留相当

的时间,直至改变了的实体物的混元气充斥于外,改变原气场为止。如果先从混

元气场改变,那么原实体物也会保留原有特性一段时间,出现气场与实体不谐调

现象,直至气场完全内聚后,形成实体物,才又形成新的平衡。如果混元气场的

变化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原来的实体物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质变,成为另外的实体

物。任何实体物都是该物的实体存在与它外在的混元气场的统一体,对此,我们

称之为混元体。不同的混元体既可以相互作用、混化生成更高层次的混元体,也

可以分化形成低层次的混元体。对于混元体的整体特性,人的超常智能可以察知,

而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它尚束手无策。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认知事物的某

一特性时,往往是以排斥其它特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诸

方面特性。当代科学只能揭示事物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性,而不能揭示以整

体混元特性为主要形式的生命运动的特性,其因盖此。

混元气的这两类存在方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即有形有象的实体可

以分散化解为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反之,无形无象的混元气也可以凝聚为有形有

象的实体。宇宙就是混元气的这两类存在形式相互转化、演化的混元整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混元理论中的混元气,与现代物理学中的混

沌理论似乎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现代科学中的混沌

理论虽然指出了混沌状态的物质将是产生新序物质之母,但混沌是原有序物质演

进到无序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状态。也就是说,混沌已失去了原有物质具有的特性。

混元气则不然,它是表征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整体特殊表现。每一事物都有自己

的混元气。我们常人感受各种物体特性,只是混元气在常态智能状态被感知的常

态特征。现代混沌理论称述的混沌现象同样也属于常态特征,尽管它尚不易被人

理解,但仍不是事物的超常智能状态下所描述的特征。

二、混元气的不同层次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混元气以表征自身的整体特性,表现出万物混

元气的层次性,可以分成繁杂不同的若干层次,这里仅粗略地分为五个层次予以

介绍。

(一)混元子层次

混元子是指三维空间的点与一维时间流逝过程中的点的交合。它是一种“绝

对”无分别的状态,是宇宙万物混化达到了极微细的境界,故又称为“混极”。

鉴于混元子已细微到不可分,故众多混元子聚合到一起也不可分,呈现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的一多不分状态。宇宙中的混元气和万事万物的化生、变化都是在此背

景中进行的。

引伸讨论:

这里所说的点不同于几何学中所称述的仅有位置而无长宽高的点,它在空间上不仅占有位置,而且占据着三维坐标中一定的量,这一量是极微小难以形容的量,它小到已无可再分,显现出的一种均态象,它比普朗克长度(10-33cm)还要小,为了方便可称之为“点空间”。在时间上,现代科学中既未把时间称作线,也无“点时间”之称谓。我们只是为了表述方便,把流逝的时间比附为一维的线,把刹时间比附为类似数学中所称述的无长度限量的点,实际上我们称述的这种时间中的点,也是占有极短暂的时间的,只不过是非常微小罢了。它是比普朗克时间(10-44秒)还短的时间。为了方便可称为“点时间”。在上述的空间、时间范围内,点时间与点空间两者的变化走向了一致,使二者重合为一,即混元子。更具体一点说,混元子是上述的“点空间”长度两端向内圈入,使时间具有了空间性;“点时间”的三维度向内圈入,使空间具有了时间性,从而使点空间与点时间合二为一,即混元子。混元子在时间、空间特性方面都处在了无分别状态,是一种高度的均匀状态,似乎是一种绝对的时空振荡。它是一种绝对无分别的时空,没有质量、能量、信息的分别。可以生成初始混元气。

混元子层次相当于传统气功对道的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对于道的称谓,古人又称作无极或混极。称无极者,是从道体的“无”的特性上描述的。《心传述证录》中说:“无极之真,非有非空,万象具备,有理无形,无无不有,虚而能盈。三教之祖,体用未呈,无内无外,通幽通明,何思何虑,希臭希声,寂然不动,表里巩灵,范围天地,道不虚行。”又说:“先天混混沌沌,阴阳未分,气与理附,乃无极也。”称混极者,是从道体的“有”的特性上描述的。《心传述证录》中说:“混极者,虚中之象也,苞象数于清浊未分之内,具形器于图、书将判之先,其气机毕具者,言两仪、四象、八卦之理暗然藏伏,所谓体不杂乎阴阳之太极也。形气已呈者,言虽有仪象卦画之分,而其所以然之理,初无声臭之可求。”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所称述的“道”“无极”“混极”实是一物,即宇宙之本根。为了加深对这一层次物的体用的理解,再把《道脉图解》对无极的阐述摘录如下:“无极者,无形也,无名也,无量无边,至虚至灵,静极不动之理天也。此理,虽神妙以浑然,实条理之分明,至无能生至有,至虚能御至实,为宇宙万物之本源。视之无形,而能形形;听之无声,而能声声;超乎九天之上,贯乎大地之下;虽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贯乎太极之中,包乎太极之外;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杳兮冥兮,万劫而不坏,为生天生地之中,万物之始祖也。”

这段话是对无极(即道、混极)最完善而全面的描述,与我们描述的混元子层次的物质是很一致的。

(二)初始混元气层次

它是混元气的原始的层次,故称之为初始混元气。它是一种质地均匀、性能

没有区别的特殊物质,它充满整个宇宙,并贯穿于万物之中,它也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它可以演化生成不同层次的非实体物质混元气,并进而凝聚成各种有形之

物——实体,它是生化成我们的宇宙的根本。

初始混元气层次相当于传统气功理论对宇宙中的元气(或称太极)的描述:

“一气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之极……夫天地之始也。”

引伸讨论:

初始混元气是混元子“打破”向内圈缩之特性,使点空间与点时间解离,使

混元子的无分别的时空特性分解成有了时间、空间内容的特殊状态,形成了时空

复合子。初始混元气是时空复合子组合而成的一种只有单纯信息,而能、质还都

处于潜伏状态的特殊物态,复合子的不同集合可形成各种信息。所以又说它是各

种潜在信息的混化态。这时的复合子——初始混元气的基元,已不同于混元子,

因其在开放过程中获得了可以发生演化的能力,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它演化形成

的。这似乎与大爆炸开始后的最初一刹那很相似,那时引力与电磁力尚未分开,

尚处在一种混化状态,这是一种尚未进入物理世界的原始混沌状态。

至于混元子生成原始混元气的过程与机制,详见《整体论·宇宙整体观》,

这里仅述其要:当宇宙各星球演化至黑洞时,黑洞内部的时空结构在强大引力作用下开始发生改变,当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产生时间、空间内向圈入而形成混元

子并使引力消失,刹那间黑洞崩解,混元子充斥整个宇宙。在混元子逃逸过程中,

时间和空间发生解离而成初始混元气。对此,古人也有类似的论述,《混元混洞·劫运部》中说:“元气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又说“空洞之中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这些古人论述与我们的观点

虽然用语不同,分析其内容不是很近似吗?

初始混元气层次相当于传统气功理论中的太极(元气),《心传述证录》中

说:“太极者,灵极之渐辟而渐虚者也。洞然不杂于阴阳,朗然不亏于元体,存变化于无定极之中,而阴阳自有至定极之理。”又说:“不言元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本根;不言太极则元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物之资始。是以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正太极之妙用也。”

《道脉图解》中说:“太极者,阴阳之气,升降之理,流行之气理。”对于太极

的体性,从它的“虚灵”特性上分析,则称之为“灵极”,所谓“藏妙有于虚灵之内,体真无于有极之先,不别而自分,不凿而自窦,将以启造化之初机,发灵光之始窍。”从它的“有而能化”的特性上分析,则称“元极”,所谓“本元始之凝和,藏太和之氤氲,粹至精而无色,含一炁而无形”。又说:“具阴阳之体,变化有机,包三极而立混极之元,还终天而为始天之化,兹非太极之气母乎?”(以上均引自《心传述证录》)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之所谓元极、灵极、太极是从不同侧面

阐述了仅次于道的这种特殊物态的体性,与我们称述的初始混元气相仿佛。

(三)万物层次的混元气

它指实体性存在物质(原子—→分子—→动植物)的混元气。实体性物质是

常态智能可以认知的、具有一定结构与物理、化学特性的物质存在形式。这一层

次的混元气若从现实的该实物来说,它是该物自身的形、气、质混化而成的整体

物态,任何实体物都是它自身混元气凝聚成形的表现,在形内有该物的流动混元

气,在形周围有该物较稀疏的混元气弥漫存在,这就是上述的混元体。如山河湖

海、花草树木、动物与人等莫不如此。若从实体物的形成来说,则是由简单物质

的混元气形成具有复杂物质全部整体特性的混元气,而后由无形无象的混元气凝

聚为实体物。而简单物质的混元气是由初始混元气演化来的(对于这一形成过程,

详见后面的“讨论”中)。

实体物的混元气是该事物的本体状态,是超常智能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殊状态。它虽然异于常态智能状态下的实体物的特性,但它却是实体物的根本。实体物的各种被常态智能认知的特性,只是被分割了的局部属性,而这些实体物呈现的局部特性,在混元气的整体中则改变了它的局部属性而服从于整体特性。超常智能只与具有整体特性的混元气发生作用,因而属于局部特征的各种理、化特征都不能显现其特殊性(人体特异功能实验显示,在“搬运”过程中的磁铁的磁性,不能被检磁计检测到就是例证)。此即佛教禅宗“明心见性”之后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道理所在。当然,一旦功夫上进后,把超常智能与常态智能合二为一,就可同时体认到实体物的常态与超常态,此即禅宗的“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道理。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有形之物的世界又可分为若干物质层次,即无机

物世界、有机物世界、生物世界。在生物世界中又可分为植物世界、动物世界、

人的世界。在这些层次中的混元气也是不尽相同的。譬如无生机层次的物质(包

括无机物、有机物),由于一物质的独立存在不需要和外界发生作用(如果发生

作用就改变了自己的性质),所以它的混元气就是生成该物质的混元气的原有的

性状(注意:这类物质自身也存在着不停的运动,除位移外,在其自身也有涨落

和振荡,即混元气的开合出入的运动)。生物界的物质则不然,在其整个生存过

程中,需要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因此,这一层次物质的混元气,

是生成该物质混元气与该物生成后进行代谢(这一过程也是在前述混元气作用下

进行的)而产生的特性结合而成的(也就是说生物的混元气不仅仅是生成该物质

的原来的混元气)。由此可以看出,生物界的混元气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生成该

物质的原始混元气,古人称此为先天之气;另一部分则是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获

得的物质之气,古人称此为后天之气。这一特性在植物界、动物界又有所不同。

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虽然有形、气、质的变化,但它的生化过程完全是和外界自

然进行的,主要是气影响及形的变化。而动物则有了主动性,有了神的活动(主

要指神经活动),所以对动物的根本特性不再称为形气质,而是称形气神了。

讨论:万物的混元气是实体物的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的整体表现。在常态智

能里,物质的结构特性是在空间中得以展现的占位特性,而功能特性则是在时间

中得以展现的过程特性。众所周知功能特性是依附于结构特性的。在这里虽有局

部结构与局部功能的对应关系,但主要是整体结构与整体功能的对应。在生物界

尤其如此。混元气的整体特性是整体结构与刹那间的功能的契合表现,或者说是

物体的整体时间特征(过程)中的某一刹那间的空间表现。譬如一棵小树,它有

一个从种子—→发芽—→生根—→幼苗—→大树—→开花—→结果—→死亡,在

时间上展现生长衰亡的过程。这也就是这株树的整体功能。然而这一生长过程是

在不同时间内有不同的空间展现内容(结构特征)。常态智能只能接收该物的结

构特征的信息,不能察知结构特征中具有的时间特征的信息。对于事物发展的过

程(即时间构成)的认知是靠思维完成的。超常智能则可以直接从刹那间的物质

结构特征中把握事物的时间(过程)特征的全部内容。因为每一刹那间的物质内

容都淀积着它过去的全部信息,也包含着未来变化的萌芽(详见后面混化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万物层次的混元气与混元子、时空复合子(点空间与点时间结合

的混元整体)是很相象的,它也是空间(结构整体的空间)与时间(功能整体的

时间)相结合的混元整体,它是为数众多的复合子按一定构架聚合而成的。任何

具体事物的混元气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宇宙万物演化长链中,这一层次的

混元气是由初始混元气演化而来的。它是无形无象之气向有形之实体物过渡的形

式,它已经有了实体物的形气质的初基,正如《列子》中所说:“太初者,气之

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

沦。”当我们这个宇宙处于最初的整体状态时,则是原始混元气。在分化成具体

事物时,也有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一旦有了具体事物的特性,但形体尚未

形成时,原始气就变成了万物混元气。当万物形成以后,该物的混元气则与实体

物形成了混元体。

(四)人的混元气

人的混元气虽然也属于万物混元气的范畴,但由于人有了意识活动,而人的

整体生命活动是在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因而,不仅使人体混元气有了进一步的分

化,而且使其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有了随意性。在第四章《人的混元气》

中将全面论述之,这里从略。

(五)意元体

它是脑混元气发展到运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的特殊称谓,是人体混元气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人特有的混元气,是人体混元气中最精细、灵动的部分。它不仅可

以指挥人体混元气,而且可以调动外界各层次的混元气,它有很多特征类似混元

子与原始混元气,但它有了主动随意性。它是宇宙发展至今已有的混元气层次中

最高层次的混元气形式。在第五章《意识论》将全面阐述之,这里从略。

三、混元气的特性

这里叙述的混元气特性是各层次混元气的共同特点,对人体混元气以及意元

体的特性,将在后面专章论述。

(一)混元气的聚散性

每一层次的混元气都有聚散特性:聚则成为有形有象之实体物,实体物亦可

散为无形无象的混元气。这一聚散过程,在自然界中,是宇宙万物互相作用的结

果,是自然地进行的。有生机的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这一聚散的变化过程(详

见后面的混化理论)。在人休里,人的意识活动也可使人体混元气发生聚散变化,

当意念和气结合后,意念向一处集聚可使气凝聚,甚至凝聚成有形之物;反之,

把意念渗透到实体物中,意识活动的疏散可以使实体物化散为无形之气。

(二)混元气的整体特性

每一层次的混元气都是该物体总体的完整表现。(详见第三章《整体论》)

(三)混元气的分布特性

初始混元气分布在整个宇宙中,它可以随着宇宙万物的生成而发生变化,成

为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的结构、功能素材。宇宙中具体的万事万物的混元气,凝聚

成该物的实体并弥散地分布于该实体物之周围,其疏密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实体物内的混元气的分布与该物的结构特性有关,一般来说,在其中心部位与表

面附近混元气较多。

(四)混元气有保留信息的特性

无论是初始混元气还是实体物之混元气,都有保留信息的作用。譬如我们对

虚空中的某一空间的混元气加一聚或散的意念,或是推拉的意念后,虽然意念活

动已经停止,但敏感的人仍可以在该空间感受到原来的意念活动的聚、散、推、

拉的信息。

(五)混元气的兼容性

各层次间的混元气可呈现出兼容性,低层次的混元气可以在高层次混元气或

实物体质中畅通无阻地运行。初始混元气是宇宙中最原始、最初的混元气,它能

在宇宙中各层次物质中畅行,它可以成为构成各层次混元气的原始材料。生物体

摄入此气后,生命力就能旺盛。如果说,初始混元气可以从“低”层次向“高”

层次逐一贯通,那么人的意识活动(意元体——人脑混元气的整体综合——的活

动)则可以从“高”层次向“低”层次逐一贯通。正因为如此,练气功通过意念

可以和不同层次的混元气结合,并将其摄归自身所用。

四、混元气理论对现代科学某些概念的再认识

(一)对点、线、面、0等概念的再认识

在数学中单纯一个0代表什么都没有;点是只有位置而无长宽高;线是有位

置、有长度而无宽高的一维存在;面是有长、宽而无高度的二维存在。上述对0、

点、线、面的定义是数学、几何学的抽象描述,究之实际是不可能有的,因为宇

宙中不存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零态,因而导致了对点、线定义的不可理解。试想一

下,宇宙中能有不占据任何尺度(长宽高)的位置吗?如果有这样的点就成了0

空间,而0空间这种绝对的“无”是无法变成真实的“有”的。物理学中的运动

的物体在某一时间内,在某一点上,又不在某一点上,如果点在空间的长度真的

是什么都没有的那种“0”态,那么,标志着0的点的集合怎能成为有呢?因而产

生了“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名言。在混元气理论里,0指绝对均匀的混元子状

态。点占据的位置就是混元子,也有一定的尺度,只不过非常小罢了(在时间上

小于普朗克时间;在空间上小于普朗克长度)。因而由点移动(或称点的集合)

而形成的线,不仅有长度,而且有线本身长宽的尺度。同理,面不仅有长、宽、

而且有高度。

(二)对物质三要素——质、能、信息的再认识

现代科学认为,质、能、信息是组成实体物质的三个分立但又互相联系着的

基本要素。若仔细推敲之,质是该物质所包含的电子、质子、中子或原子、分子

这些原始材料;能是该物与外界作用的特殊功能表现;信息则是事物的运动(存

在)状态和方式,有人定义信息为事物的有序性表现。现代科学已证实质量是能

量的凝聚态,并有E=mc2的质能关系算式。混元理论认为,质、能、信息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质是混元气的空间构成的内容,能(功能)是它的时间构成的内容

(与外界作用时才表现出能的形式与作用),信息则是它的时空构成的整体特性。在不同的物质层次上,三者隐显程度不同,譬如实体性物质是质这一特性处在显在状态,能与信息依附于质;鉴于显在的质的特性可以被常态智能认知,故依附于质的能、信息也可被常态智能认知。在微观世界——场性物质层次,以能为显在形式,质与信息依附于能量,居隐态形式;场性物质的存在形式的质,虽然处于隐伏状态,但“能”的特性不仅可被仪器所查知,而到还可借质能转换理论对其质量予以计算,故依附于能的信息也可被常态智能分辨与理解。而在初始混元气层次,以信息为显在形式,质、能都处在隐伏或潜在形式并依附于信息。这一状态是常态智能尚无法认知的特殊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隐伏、潜在是对常态智能的认知功能而言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被认知的领域将不断扩大,隐伏、潜在的界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若从超常智能来看,在任何层次中的混元气,都是质、能、信息混化而成的一种“混元实体”。

(三)对信息的新认识

混元论认为,在质、能、信息三者中,信息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决定

着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化。信息分单纯信息与复合信息、自然信息与精神信息。

在混元子层次信息是单一的,即混元子特性,不妨称为“信息点”,因为在混元

气理论里,无论时间还是空间,微小到一定限度就不能再分割而进行向内圈入,

形成无分别状态,因而呈现出特殊的整体性。这是一种绝对无差别的状态。在这

种状态下,质、能、信息,似乎都无从谈起,但若从理性进行分析,它有一定的

质量与能量,只是已微细到不能起作用的程度,所以我们说质、能处于隐伏或潜

伏状态。混元子这种特性,仍有它的信息内容,只不过它是一种最简单的信息罢

了。在初始混元气层次,虽然有了时间(功能)、空间(形质)特性的区分,但

其形式还是单独存在的,只是有了沿时间、空间延伸的线的性质,尚未出现各单

元间的组合,使整体显现无区别状态,所以也属于单纯信息,可称为“信息线”。

至于万物层次则不然,单纯信息出现了不同的组合,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时间

特性。可称为“信息面”与“信息体”,这类信息统称为复合信息。诚然,在万

物形成过程中,有形式必然有内容,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然而在微观或超微

观世界里,以什么样的时空结构来组织物质基元,就形成什么样的特殊物质,似

乎偏重于信息决定着整体物质的体性,信息可以把无形无象无分别的初始混元

气,聚集成为显在的各种能,也可以使能进一步聚集成为显在的质。这一变化过

程,在自然界中是自然地进行的,称之为自然信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意识领

域中的时空结构的整体特征,它可以借助人的语言、行动等表现出来,并且可用

声音、符号(包括文字)以及实物把它复制保存下来。对此,我们称之为精神信

息。人的活动着的精神信息可以聚集能与聚集质,不过在常态智能状态下,与在

超常智能状态下两者的过程是太相径庭的。在常态智能状态下是从事物局部入手

的。

譬如制造一台用以支撑重物放置物品的桌子,首先需要有一个造桌子的蓝图与施工的顺序计划,此即时空结构,而后按计划对所需要材料进行施工这是按时空架构施加(即聚集)能量的过程,也是聚集成桌子这一成品(质)的过程。征诸实际,通过信息把能聚合到材料上以形成结合能,是制作任何物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能量服从于信息的要求与实物结合,转化成新生整体的一部分,这就是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所在。由于制造桌子是用各种原材料复合建造的过程,于是人们把依据桌子的时空结构(信息)来聚集能、质的性质与作用忽略了。在超常智能状态下完成的很多事情,都是直接作用于事物的整体时空结构(信息)来完成的,搬运功能就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白癜风的危害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127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