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养生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气功”是“吐纳”、“引导”、“按跷”、“行气”等传统健身方法的代名词。“气功”一词最初见于晋代许逊所著的《灵剑子》,在宋代的《云笈七签》里已成为一个术语,直到20世纪50年代《气功疗法实践》和《内养功疗法》问世,才被人们广泛使用。但究竟什么叫“气功”呢?不了解“气功”或初学“气功”之人都感到很神秘,而研究“气功”的人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各陈己见,莫衷一是。20世纪80年代,“气功”在社会上一度风行,群众性“气功”锻炼活动空前高涨和活跃。但“气功”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气功”和反动“气功”。为了帮助大家弄清楚什么是“气功”,以及“气功”的发展状况和“气功”的分类,现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一、“气功”的概念 “气功”这个词并不准确,中国古代没有这个词,《辞海》里也查不到这个词。但是,早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食气”、“服气”、“吐纳”、“行气”等练气的功夫。这里都属于自我身心锻炼为目的的养生术。除此之外还有“存思观想”、“站桩”、“辟谷”,以及像《山海经》中的“食气”;《老子》中的“虚无”、“意守”;《庄子》”中的“导引”、“吐纳”、“坐忘”;三国时期华佗的“五禽戏”;道教中的“炼丹术”;佛教中的“禅定”、“易筋经”等等不同形式的练功方法。这些通过呼吸、松静、气沉丹田,炼气、养气的健身养生方法,在近代统称为“气功”。可见,“气功”这个词应当是近代的产物。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气功”一词才被广泛的应用。年,河北刘桂珍等人把练气、养气用于医学,进行“气功医疗”,并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由此,“气功疗法”得以推广,并广为民间流传。 那么究竟什么叫“气功”呢?我们给“气功”作一个界定: “气功”就是通过形体运动与吐纳调息相结合以达到自身健体养生为目的的健身功法。“气功”自古至今,源远流长,分目繁多,但不管过去叫什么,今天统称为“气功”。因为它们都有相同相似之处,都是以健身、强身养生、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身形体的运动、呼吸调整、心理调节相结合为运动形式,并已形成我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 二、“气功”的分类 历史上对“气功”也有多种分类。如按着历史源流分,有“道家气功”、“儒家气功”、“释(佛)气功”、“武术气功”和“医家气功”等等。如按着练功的状态分,有动功,即“动气功”;静功,即“静气功”;硬气功等等。如按着练功的姿势分,有站功、坐功、卧功和行功等等。 历史上对“气功”的分类十分复杂,就同一类“气功”也有很多流派,同一流派又有很多支流。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气功”又分为“健身气功”、“医疗气功”和“武术气功”。 “健身气功”。是21世纪我国为了使“气功”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流传广大,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把社会“气功”纳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为保证“气功”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宣部、国体委和卫生部等七部委于年8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社会“气功”,什么是“健身气功”,什么是“医疗气功”。国家体育总局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对“气功”加以继承和发展,讲科学、讲源流,古为今用的原则,重新整理汇编了四项“健身气功”进行推广,即:“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和“易筋经”。又称“健身气功新功法”,并在年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发为我国第97项国家体育运动项目。 “健身气功”的界定:以自身形体运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都属“健身气功”。 “医疗气功”。”以防病、治病、用于临床医疗保健的“气功”功法,称为“医疗气功”。定义:“对他人传授或用气功疗法直接治疗疾病,构成医疗行为的属于医疗气功。” “武术气功”。为增强自身的功力和抗击打能力,武术界特将某些“气功”锻炼的方法,引入武术的功力训练,从而形成了“武术气功”。 三、“气功”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准确的文献资料。间接的文献资料多是一些推测。应当说“气功”和其他文化、科学一样,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萌芽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绝非一人一代、个人独创,应当说是我们祖先劳动生活的积累、智慧总结的结晶。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帝时期,因经常洪水泛滥,人们长期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里,许多人患关节滞痛,肢体肿胀等疾病。于是人们“故作舞以宣导之。”以用“舞”的运动来使气血流通,舒展筋骨,通利关节,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这种具有“宣导”作用的“舞”,正是中华“气功”“导引”的萌芽。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利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古人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可以说就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再如老子的“守一”。“守一法”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为一。所谓“守一”就是练功时意念集中为一。孔子的“守中”,即练功时意念集中于“中”。孔子是儒教代表,注重个人精神和品性道德的“修养”或叫“修身”。庄子的“吹喣”就是指呼吸,吐故纳新,相当于今天“六字诀”的吐音。华佗的“五禽戏”,《三国志华佗传》中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旌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堵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不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身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简单介绍了“五禽戏”的由来及应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上虽然仅存44幅图画,但导引姿势千姿百态,运动全身不同的部位。再就《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以上间接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类似今天“健身气功”的健身疗法。 年,在青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罐上有一副彩绘浮塑人像,二目微闭,腹部隆起,两手张开放在腹部两旁,双膝微屈,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经考证,该文物有年的历史。人像正是古人服气吐纳的一种姿势。彩陶罐浮雕人像还有男女合成一体,男女合练,体现了“气功”阴阳合一的原始思维。远观近择,取象比类,是古人最基本、最直接认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也是天人合一,动静相对,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理论的原始来源。古人通过对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动,天地风云的变化,鸟兽鱼虫飞行和奔竞姿态的不断观察和总结、仿效万物,象形取义。经过反复的验证,逐渐总结归纳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身功法。 当然,“气功”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都带有一定时代的色彩,甚至还带有一定迷信宗教色彩。但是,作为“气功”的健身方法,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还是有效的保留下来了。今天我们古为今用,去掉迷信宗教色彩,加入科学练功成分,使“气功”更加完美系统,成为现代的“健身气功”。 四、“气功”与太极拳 有人说:“太极拳就是气功,是静功,是内功,是气功的动功。”其实太极拳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气功”功法的范畴。应当说太极拳含有“气功”的成分,但又不同于“气功”。 太极拳与“气功”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属于我中华传统民族文化,都是以“意”和“气”为主要练功方法,以达健身养生的目的。 “气功”是健身养生之术,而太极拳除健身养生之外,它的灵魂是武术,有一定的技击性(技击也是它的一项主要功能)和表演艺术性。并含有哲学、医学力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但毕竟太极拳与“气功”还是有一定的渊源的,学练太极拳者不可不知“气功”的练气,练神,练心的练功方法。练心、练意、练气、练神是两者的共同之处。“调身”、“调气”、“调神”、“调心”是健身养生的关键。特别是调心,心就是意,“心意”就是大脑的意念、思维。俗话说:“心想事成。”“心意”就是思想,就是大脑,就是司令部,指挥全身各个器官的行动。心要定,要静,才能有悟,才有正确的思维。否则心乱如麻,什么事都无头绪,不可能有正确的目标和选择。所以拳论中称:“心为帅”,气当然听从指挥,气行血随。气的运行又带动了血的运行,所以人们常说:“意到、气到、血到、劲到。”由于气血的流动畅通,带来生机,同时通过脑、心、意的驱使,筋骨肌肉的曲张,带动了全身运动。可见“气功”只有健身养生的功能,而太极拳除健身养生功能之外还有技击功能(护身防身)和艺术表演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中国白癜风治疗去哪里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152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