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别有方,只是中气足太极内转丹田

发布时间:2019-2-19 16:11:52   点击数:

打拳贵在精神气,精神领起势要惊。精神贯足,内气充足,内劲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冷炸弹脆、见手分离的高级境界,或称太极功夫。拳经云:“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不是别有方,只是中气足”;拳谚亦云:“一功二胆三技巧”,“力不敌法,法不敌功”。所谓拳术的“术”,指的是用的方法,称术法或拳法,也称招法或着法。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

求内气、内劲或内功的方法称功法。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练习,就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动作规范与否的形式上束缚自己。

功法的研究就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无以为拳。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内劲的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太极内劲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神;太极内劲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的质量。所以,欲培养和提高太极内劲,就必须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精足气足神足则内劲自足。内气、内劲的培养和提高就是修炼太极内功。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有机结合就是太极功夫的内涵。

其关键就在于“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养生,拿住丹田练拳”。拳经云:“气不由中心丹田出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其技矣。”练内功要讲丹田,练养生要讲丹田,练太极拳亦要讲丹田。所谓中心丹田指中丹田,其位置在人体正中,即肚脐深处神阙穴内。

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舍,主生化,司呼吸,中丹田不能呼吸则中气难以达于脐下。古人称之为“中央戊己土,万物由此生”。中丹田之后为后丹田即命门穴,中丹田之下为下丹田即会阴穴深处,中丹田之上为上丹田即两眉正中深处祖窍穴内。上丹田为天门,下丹田为地户。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出入在命门,运化在神阙。此丹窍不可不明。行、立、坐、卧不离这个,打拳练功亦不离这个。所以要虚领顶劲神贯顶(上丹田),会阴内收气下沉(下丹田),虚实转换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气归丹田(中丹田)。能如此,就能拿住丹田练内功,不离丹田运太极。

不离丹田运太极,就是以心为主宰,开合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时,由丹田向外开;想合时,由外向丹田合;想发时,皆发于丹田;想收时,皆收于丹田。

一动,则气出丹田;一静,则气归丹田;一紧,气由丹田运四体;一松,四梢之气沉丹田。进,则气由后丹田涌向中丹田;退,则气由中丹田引至后丹田;左转,则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圈;右转,则丹田右转、气沿带脉右转圈;定,则上、中、下三丹田一线穿。周身缠丝螺旋圈皆丹田内转圈之为也。

而又要心息相依,息息归根,根在丹田,道家喻之“无根树”。息者呼吸之调,一呼一吸是谓息。心息相依就是心神意念与开合呼吸融合为一,始终不离;息息归根就是想着丹田的呼吸,听着丹田的呼吸,看着丹田的呼吸,三性归一不离丹田。心息相依息归根,神气合一在丹田,久之则丹田内生气生血,气满丹田,气血旺盛,流布周身,荣华四梢,内强外壮,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体内又如皮囊之中充足了混元气,内气充沛则内劲浑厚,刚柔相济而浑于无迹,临阵交手时,就能功助拳威,劲贯着中,不发则已,一发如猛虎下山,威势难挡;疾如闪电,迅似炸雷,干脆直射地把对方腾空发放出去。

太极拳是内功拳,特别注重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以功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拳法套路和功法单式之中。而拿住丹田练内功是求学内功、求学太极功夫的根本所在和核心,舍此别无他途

在中医界人士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元气即丹田气。

“元气之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胚胎之结,中间一点动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即后天气海之元气也。得母荫育充盛,发挥作用。后天元气赖精气(笔者按:应是饮食营养的谷气)之不断滋养,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元气愈充沛,脏腑愈强盛,身体就会强壮。故练功家非常注意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中医学说可以这样讲,但不能应用到太极拳里。否则,就形成是:元气即是丹田气,即后天气海之元气也。此气原本自然存在于气海丹田之处,又何必再谈“气沉丹田”呢?

祖国古代的医学、近代的中医理论都说人体内存在着各种不同名称的“气”。这种“气”在西医中、在生理学中、在解剖学中没有查到,尚须研究、探讨。我们应该承认人体之内存在着这种“气”。但不是我们所讨论“气沉丹田”的“气”。当然,人体内确实存在着不少的气体,大部分是在肺部,其次是在腹部,其他各器官中多少都存在着气体,就连细胞中也有气体存在。可是这些气体不能受意识的支配或体形姿势的变动而改换其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这些气体不能因为人的意念或运动而使它集中、沉落在丹田(小腹)之处。

那么,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呢?根据笔者自身的体会和研究众多老前辈们的论述,结合一般科学道理,论证如下:

1.先确定丹田的位置

在前面已经把练功家所说的丹田位置介绍出来,也可能有遗漏之处不再补充。一般通常的说法都是指丹田在小腹。难道说只是在表皮上某一点或某一处面积之内吗?不是的。针灸的穴位也不是指表皮处而言,是针剌入到组织内固定的深度后,所感到,发现“得气”的地方。

“丹田”是道家(修道、炼丹之士)说在体内修炼出藏“金丹”的地方。当然,这个藏丹之处,也不可能在体肤表面。那么,从皮肤表面算起应当深入到多少尺寸呢?可惜笔者还没有查找到可靠的数据。所以说这个距离是某个发言人自已选定的,笔者现在指定“丹田”具体的位置是在:从小腹隆起的最高点,向身体站立时的中轴线(冲脉)垂直交接处。将此点扩大为团。此处完全符合“下丹田”条件的要求。中国人常说:“精、气、神”各有所在之处,它们分居于下、中、上丹田。下丹田藏精,是“练精化气之处”;中丹田藏气是“练气化神之处”;上丹田藏神是“练神还虚之处”。现在所说的“丹田”正是居于小肠之间,是营养精华输出的总库房,也是生殖精液的大本营。

2.什么样的“气”才能由意识和形体的改变而移动。

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之“气”,实际是人体的“重心”。重心就像水平仪中的气泡一样,在摆放端正时,此气泡居于中心。

3.“气沉丹田”

就是通过身体姿势的改变后,使重心沉降到这种说法的“丹田”处。

重心者,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地心引力)产生的合力。此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重心。人体的重心不像物体那样恒定在一点上。因为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体的体型各异,还经常改变成各种不同的姿势与运动状态。所以人体的重心是随着身体处于生理过程的进行和体态姿势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着。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端正站立时身体的重心,位于第三骶椎上缘前方约7厘米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的后方高约4~5厘米处。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重心经常上下、前后、左右地摇摆在5~10厘米的范围之内。

现在谈谈如何能使重心沉降到丹田之处(气沉丹田)。

人在用力、挺立、僵直时都能促使自身的重心向上移动。反之,如果能将全身放松,既便是保持原姿势也可以下降重心。

要让重心下沉到小腹中间,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

1.在体内要使膈肌活动有这样的现象,一般人都能感觉和体会到。在做挺胸、挟背、颈椎向后上提的“胸式呼吸”时,就会感觉到自已长高了些,这实际是重心上移的“副作用”。如果按照太极拳诸多的姿势要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再加上深长细柔的“腹式呼吸”,则能使重心降下来。此时重心的升降,主要是依靠膈肌的提(收缩)、沉(舒张)。通常内脏器官的机能活动,不受意识的控制,但骨骼肌和身体的活动确能影响内脏、肺和膈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相对的说膈肌能起到调整某些内脏器官的适当位置。因此,“内家”的功夫都主张要“胸空腹实”,就是让膈肌舒松而促使重心向“丹田”下沉,气息出入才能顺畅,心情才能平静,大脑才能排除杂念,进入专心致意的境界。

2.在体外要使腰部向前挺紧或往后放松,就能使重心升降,对没有练过功的人来说是不易感觉出来。为了确让人知道它是能够移动的,可以做这样的实验。

①会游泳的人,一般都知道要想在水面上仰着漂浮起来,其具体的姿势必须尽量往后仰头把两耳没于水中,而把鼻和口露在外边。这不只是为了便于用鼻和口进行呼吸,也是达到颈和背往后上方挺起来。第二个要点,是要把肚脐露出水面。这样挺胸腆肚的要求,是把腰部用力绷紧,加大腰椎向前凸出的弯度。其目的就是使重心在体内上升。人的两下肢的质量比重大于胸腹腔。为了让较重的下肢也能浮起来,就必须把重心往上提才行,不然是漂不起来的。

②如果是不会游泳的人,下不了深水也不要紧,可以在浴池里体验一下。身体斜坐于水中,后脑靠着水池的边沿两腿伸直。在不改变身体其他部位和姿势之时,如把腰部向前微挺,就能使臀部浮起,如把腰部向后微放松,则臀部自然下沉。这个实验也能说明挺腰、松腰可使重心上升、下降。

因此,要使练功者的重心下沉到丹田处,首先必须要调整好正确的姿态。尤其是内、外两个关键的要领。练太极拳必须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互相照应、上下一致、不可偏废。并要练习好特殊的姿势要求。如:悬顶竖项、两眼平正、面部自然、唇贴齿合、舌舐上腭、用鼻呼吸,松肩垂肘、涵胸拔背、松腰叠胯、溜臀裹裆,屈膝折踝,展指(趾)舒掌。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周身的关节和肌肉放松,不能使关节用力合拢和肌肉紧张僵直。同样,精神、情绪、心境、意念也都要放松,平静、安舒、专注。呼吸更要均匀、轻松、缓细、深长。内部因素也是促使人体重心升降的条件。以上所述亦适用于调息、意守的气功功法。气功家讲究前通“三田——玄窍、膻中、气海”,后过“三关——尾闾、夹脊、玉枕”的小周天和通达四肢八脉的大周天。再进一步做到意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如此种种涉及到较高的功夫,都必须先由身形姿势做起,如果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的“气沉丹田”之处,其他功夫皆等于白练。或许有的人还没有在主观上意识到要这样做,但功夫深厚者,确能自然达到水到渠成。如果我们在普及、推广太极拳之时,在开始学太极拳之时或将入门之时,就懂得这个道理,学会这种锻炼要领,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谈谈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气沉丹田”。人们通常把形意、八卦、太极称为内家拳。主要是它们与其它武术拳种的区别在于屈膝降低重心。太极拳不仅只是屈膝运动,而且还要求从始至终都要贯注“松净、用意”以求在体内的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丹田处),在动作时不发生骤然的变动。这就是内家拳最主要的特点。根据太极拳的特殊性质所决定,要求做到“气沉丹田”有如下理由:

①气沉丹田,是人在地面上站立或活动时,重心已降到尽可能的低处。我们都知道人体站立时稳固与否,是决定重垂线是否在支撑底面积之内。如在其内时则稳定,如垂点是在支撑底面积的中心最佳位置上,则是最稳固。如靠近边缘时,则有倾斜的危险。移出支撑面积以外,就会倾倒。此既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之实意。同样大的支撑底面积,重心愈低,稳定角愈大,则站立得愈稳定,愈容易掌握自已的平衡。当然降低重心的高度,是以有利于运动为原则。

②人体在站立或活动时,如降到适当的低度,则肢体能伸屈得更长,有利于进退舒展。另外,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图解法则,人体站立向前推力时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愈小,其所成的合力愈大。比如:某人靠在不大于其体重的一物体上,只要身体做出一定的倾斜角度,就能推动该物。虽然他本人没有任何从主观上想用力去推。事实上,他自身体重倾斜后所产生的力足以推动该物体。

③重心低,站立稳固,则上体愈能舒松、轻灵、敏捷、运动自如,呼吸也能平稳、均匀、深长。重心低能使精神、思想、情绪达到安舒、集中、平静。才能更好的用意识引导动作。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先在心,后在身”。杨禹廷宗师也说:“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意识是第一主导”。所以在塑造各种姿势或完成要求的动作之时,皆首先要有意念的引导。要使自已达到“气沉丹田”,意念的先驱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综合以上的例证和观点,可以总结出“太极拳要求的气沉丹田”,就是在练拳和推手时,无论在定势刹那之间的“静”和在动作不断进行时的“动”,都要运用“意识引导动作”和“体神的彻底松净”。尤其是腰部的舒松(使脊椎上最大的向前弯曲的腰弓往后垂直)能让自己的重心沉降到中轴线与小腹下部的交叉处。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

太极是精气神三宝的凝聚物。炼太极靠精气神三品大药。神为主宰,气为动力,精为基础。气由神生,神注则气聚,气聚则太极成。太极即先天真一之气,藏之为真空,发之为妙有,是人身至宝,是武功之内劲。天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沁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通过打桩、行拳中的种、采、练、养,化后天之精返先天之气,将气聚于丹田。练功日久遍体虚灵,圆活无碍,神形气混融为一,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中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动。

练武功不和丹道结合,练到老也是一场空。所以行拳走架,以气运身,就是一开一合。夫开者,不指躯体的外开合,是内在的神气的开合。

人身太极的切入点和深造点。

第一步:下丹田的开合,也有叫丹田呼吸的,呼为开,吸为合。下丹田即小腹部,由心意的主导,内气的作用,丹气催丹田向四外鼓起,向四外膨胀,向四外扩大为开。注意不是硬鼓小腹。相反向丹田收敛、归纳为合。以皮球为例,给皮球打气,皮球鼓起、膨胀、扩大为开,相反则为合。

开合是由道家“胎息”演变而来。张三丰祖师日:“神人息则为胎,气归脐则为息。”胎息是炼丹要诀。丹靠练养结合,静功心动为练,心静为养。练武以静功为养,动功为练。静养功三丰祖师告诉我们:“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接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动功练拳要明“三害九要”(省略),三丰祖师又告诉我们:“拳未到而意先到,拳已到而意也到。”太极功就是丹道之功,是融动静一体,开发人体精气神潜能的高层次的内功修炼法,静功以养内气,动功以练内气,内气不足则不能催姿势的运行,气势也不能圆满,内里没有东西则是空架子。所以形意拳大师车毅斋说:“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初步炼丹要用武火,要知武火不是着意于口鼻,并不是呼吸猛烈,只是将心力提起,一团真意,存想丹田之气,盈结凝聚。停自然之呼吸,行有为之呼吸。开有心,合有意:“鼓动巽风”即是抽动风箱(呼吸),“扇开橐龠”(丹田),不过借后天之气机,一呼一吸,息息归根(归丹田),激动先天之气机。使先后天二气鼓荡于丹田之内,盘旋于气穴之中,自然阖辟相应。

丹田在脐后肾前,前七分后三分,两肾中间,其中空悬一穴,上通泥丸,下通涌泉,为先天大道之祖,逐日生气之根。道家日“气穴”,日“玄关”等,医家日“命门”,武家日“丹田”。

形意拳大师郭云深言:“俗云:拳中之内劲是鼓小腹,硬如坚石,非也。拳中之内劲是人之元神、元气相合,坎离相交于丹田,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气之动而发于周身,贯串四梢。”杨澄甫云:“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一气活活泼泼,无时不然,随意所至,意志所向,如《中庸》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中医和气功理论认为,人之生命规律主要是升降,开合,人与大自然通过开合保持平衡。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大自然进行气的交换。人的皮肤、肌肉、血管、五脏、骨骼等都有膜,不练功的人与大自然进行气的交换主要在膜及皮肤浅层。通过练功,把外界混元气摄入体内,提高了人体混元气的密度,加强了膜络的功能,同时感觉器官也敏感起来。随着练功的深入,要求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使大自然的混元气逐渐从体表向体内深层渗透,增强了体内之气对身体充养的深度与广度。把皮、肉、筋、脉、骨都练通,气渗入肌肉、骨骼、躯体,各部分气充足,功能得以加强,身体日趋健壮,就能祛病延年,开发智慧,激发潜能,功夫逐渐提高。

练功是后天返先天,练后天呼吸气返先天元气,是练功时口鼻之呼吸,要匀、细、深、长。行气沉丹田之法,心息相依。肺的后天之气与肾间先天精气通过降纳结合,化生为人体的真气,而使内部力量迅速聚集加强。肺和身体毛窍呼出浊气,吸入清气,清气又和饮食经消化后产生的“谷气”相结合而输布供养机体、脏腑、器官各部。通过练功中丹田的呼吸开合,带动全身开合的锻炼,吐出脏腑中的浊气,纳入天地清气,不但充实了内气,而且血管会增粗,毛细血管会增多。又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肺朝百脉”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全身气血流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了营养与活力。练功中气沉丹田,形成腹式深呼吸,有时会感到毛孔的开合与丹田的呼吸直接联系起来,久之则进入先天胎息。道家和内家拳讲“虚心,实腹”,“气息归根”。虚心:收心入静,一念不生,是性功,是无为之妙;虚心使头脑清明,心神空灵。实腹:采炼守取精气,以神火炼成内丹,是命功,是有为之术。实腹使元气充盈,内气旺盛,精力充沛,这是深根图底的办法。

练到此阶段,人体潜在神奇功能的开发与运用会完善地与拳架融会贯通。拳经言:“及柔软然后及坚刚”即此意也。练到此地步就懂了鼓荡,就有了抗击打能力,就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鼓荡是开合的过程,是鼓起而动荡。人练一辈子拳而不实战推手,到老也没功。只有练拳和推手相结合,只有明师指点,才能明白和体悟内开合,才能明白“争”、“长”和“开”的微妙之别。要明白“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点”。只有在实战推手中,受明师指点,练增大内开合的能量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在内开合的基础上练出点鼓荡。会了点鼓荡,才会在接触点变点,会了变点,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练到此阶段,以丹气催姿势完成的拳架确实给人以气势浑厚,运转自如,姿势优美的舒适之感。拳中之意气,身体手足听其指挥,循着次序规矩渐渐练习,则能尽其性,尽其性则能力合于气,气合于意,故能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混元一气,此时先天后天,形上形下合一之体,非求外壮者所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步:丹田气贯串至五梢并向体外放射,体外气场扩大为开;气从体外从五梢回归到丹田,体外气场缩小为合。

丹气由中达梢,五梢足则武功成矣。血为气之海,发为血之梢,发欲冲冠,血梢足矣;肉为气之囊,舌为肉之梢,舌欲催齿,肉梢足矣;气生于骨髓,齿为骨之梢,齿欲断筋,骨梢足矣;气连于筋,指甲为筋之梢,甲欲透骨,筋梢足矣;气又连于神经末梢,皮肤为神经末梢,“一羽不能加”,神经末梢足矣。

神不能独用,神靠精气才生作用,练到此步神能驭气,“心灵能”发挥了作用,就由武艺进入了道艺。这时才能真正明白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劲也。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这时不但能调动自己的气血,而且能调动彼方的气血,能控制彼的魂魄。心动体外气场的变化对彼有刺激,能把彼方的中定点吸空,这时放人如掷弹丸。

按道家功理,上品金丹是身为铅,心为汞,身心合一就结丹,形神合一便是上品金丹。有人以为静功高级,动功低级,实际练功达于高层次不存在动静之分,举止动作,精神专一,心如止水才是高级境界。故《拳经》言:“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意念指导动作,它符合古气功的练功要求,也符合上乘功法,人的生命活动无非身与心,也即形与神,形神合一,气也就在其中了。张全亮师兄说:“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练意就是练气,就是这个道理。

道家功和内家拳炼的是心意,是“性灵光”之炼养,“心灵能”之孕育。凡物皆有能,皆有光,光和能可相互转换,由能生力,由力生电,由电生光,由光生能。心有心能,性有性光,两者实为整个“生命能”与“生命光”之根源。由“人体光学”之科学证明,人头脑放射光最大最远,且成圆形,故无论中外古今,凡神像头部均有圆形光圈,即所谓神光者,实非虚构或迷信。尽人皆有不少欠缺,修之则得,合者失之。神光大者弥漫天地,而充乎宇宙,故神能无所不在,物质不灭,能量不灭,精神不灭,灵魂不灭,故道家追求长命久视其理即在灵光不灭之道法,则可修成神通之境界,谓“神功”。

有人极力夸大“心灵能”的能量,则走向伪科学;有人又否定“心灵能”的存在,则是愚昧无知,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亵渎。

不识太极,不足以成智者;不用太极,不足以驰骋武林。

拳友福利

“自发热”艾炙贴,五折再优惠买3盒送1盒!远红外自发热技术,颈肩腰腿腹随时随地做“艾灸”!

加入太极养生堂







































小孩白癜风好不好治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210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