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痤疮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 福建医史学会 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召开 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医史学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年10月7—9日在福州市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46篇,内容涉及闽台医学交流史、福建华侨对医疗卫生的贡献、畲族医疗史、闽西苏区医疗卫生史等。会上,医史专家俞慎初教授作了题为“医史研究的方法”的报告,陈桂光、华碧春传达了“首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的情况。会议还回顾了自年5月第四次会议以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继续立足本省,在闽台医史、福建华侨医史、福建西医史、福建畲族医疗史、苏区医疗卫生史等方面继续努力发掘、研究,使具有我省特色的医史研究走上新台阶,为福建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对外交流服务。(蔡捷恩)(原载于:《中华医史杂志》年第1期第44页) 福建省医学会医史学会 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尊敬的领导、专家、同志们: 中国医学包括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部分。医学史学会隶属于中华医学会。福建医学史学会是在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直接领导下于年8月15日在福州成立。年12月在闽侯县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医学史学术研讨会分别于年12月、年11月和年5月在闽清、福州和福州举行,今天(年10月7日)是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又在福州胜利地召开了。 福建省从事医学史研究者同全国各地一样以中医界为主,但人数不多,西医界更少。自从本学会成立后12年中研究成果卓著,据不完全统计,到年5月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为止,有俞慎初、陈宜根、赵正山、王履康、翁充辉、吴熙、蔡捷恩与郑学龙等60多人次应邀出席在24省市召开的38次全国性医史学术会议及在印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内容包括中国医学史学会、药学史学会、文献研究所及省市医学史学会的成立会;全国医史与药学史学术会议;中医理论研究会;纪念历代医学家学术研讨会;科技成果鉴定会;医药考古研究会;中医文献学术交流会;中国医学史编审会;全国医史分卷审稿会;高等医药院校医史教学协作会议;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等。此外还参加了本省地市医史学术活动。正式出版了专著6种,其中有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和《中国药学史纲》,俞慎初、俞长荣、黄春源和陈竹友等18人校注的陈修园《南雅堂医书》16种;王致谱等校注《仁斋小儿方论》和《图经本草》及蔡捷恩、刘德荣等《闽台医林人物志》。待出版者还有吴熙《中国妇科简史》与俞鼎芬等6人《李廉医史》等8种专著。至于科研方面有肖林榕、赵芬、倪法冲、华碧春、俞鼎玲等90多人次在《中华医史杂志》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论著89篇。研究面广,涉及医、药、针灸、按摩、气功、人物、学派、考古、宗教、医学理论及中西医结合等20多方面。 年5月以来我们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会议和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与会者6人(杨上池、吴熙、华碧春、陈俊孙、高海洋、陈桂光)。近二年来编写专著5种,其中已在上海、四川出版2种:蔡捷恩、刘德荣《针灸推拿学史》和蔡捷恩《中药学史》。待出版3种:俞慎初、俞鼎芬、倪法冲、刘德荣等校注《李廉医史》;郭镜智、王人镇等《闽台医史研究》及蔡捷恩、刘德荣《古代科技史题》。在全国性杂志、省级刊物与全国性学术会议等会刊上分别发表论著26篇、40篇和16篇共82篇。 在上述—年的出版物中于近年获奖者四种:李良松《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及俞慎初、俞长荣等18人校注陈修园《南雅堂医书》16种均获全国医史著作金奖;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和《中国药学史纲》分别获卫生部银奖与铜奖;俞慎初、蔡捷恩、倪法冲、刘德荣、俞鼎玲、肖林榕《闽台医林人物志》获福建省卫生厅首届中医药科技图书优秀奖三等奖。 今天第五次医史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40多篇,研究内容包括中、西医学的基础、临床和预防三个方面以及医学教育等,其中还有我省西医的专科、系统专业与专题研究的发展史,例如泌尿外科专家魏维山教授《福建省泌尿外科发展史》;医院院长潘秀珍《福建省消化系专业发展史》;陈桂光《福建省丝虫病研究(—)》;杨维灿《厦门医疗卫生志》;杨上池《抗战胜利后厦门海港检疫》;李友松《闽台肺吸虫病研究的相互影响》及程由注等《日本棘隙吸虫生物学研究进展》等可为今后各个学科与专题研究工作的借鉴,对之将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福建医史学会成立12年来,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由医史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共同努力,人数不多,在研究经费极端困难情况下取得了以上优异成绩,值得庆贺。但也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医史研究尚不能立题申请科研经费,如何研究医史才能达到为医学发展的社会目的;除中医学院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外其他研究者的本专业医史论著不能用于职称评定,因此中、西医药学史研究工作乏人问津,尤其西医方面。影响了我国整个医学的发展。 大家知道,医学史实际是一部医学发展史,其内容覆盖着古今中外整个中、西医药学,它含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部分,也就是说包括了医学的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它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起到承前启后、提高与发展医学水平具有极大的潜力,并将之既得的社会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例如医学各个领域研究进展中提出的存在问题,推动了基础研究应用于临床和现代医疗仪器不断创新及新药研究合成等,提高了现代医学理论、医疗和预防工作的新水平,解决了过去许多的疑难问题。 我认为医学是一个整体,医学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它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成立了各级医学史学会,目的是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学术交流、推动整个医学发展。为此,我们呼吁,希望有关部门领导给予重视与医药卫生部门积极支持各个学科医史研究工作。当前迫切期望省科委、省卫生厅、高等院校、医院等领导予以研究: 1.给予各学科医史研究立题,拨给研究经费; 2.医学史研究论著同样用于本专业职称评定; 3.地方卫生志编写与医史研究相结合予以统一组织领导,节省人力和物力; 4.改进与扩大医史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5.各专科和地方杂志增辟医史学术园地,广泛交流、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由此唤起与组织广大专业人员积极研究撰写本学科、本专业和某专题等的世界、全国或本省的医史论著,推动医药卫生科学的发展,以改变目前某些方面受冷落的局面。同时,我们期望通过这次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增进友谊,以促进医史研究工作的发展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同志们身体健康。 福建医学院陈桂光 年10月7日 第一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 概况 研讨会论文目录 参加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 通讯录 蔡捷恩教授在 第五次医史学术研讨会上 发表论文《中医药学在越南》 《中医药学在越南》论文手稿 研讨会召开资讯报道: 福建医史学会 第五次学术研讨会在榕召开 时隔三年,福建医史学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于年10月7日至9日在福州市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交流讨论第四次会议以来全省医史研究的学术成果。 到会代表46人,会议收到论文46篇。他们来自全省各地中、西医,有年逾古稀的老专家、老学者、亦有20出头的青年医史工作者。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民族医史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史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史杂志》副主编蔡景峰教授为会议发来贺信,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王致谱到会祝贺。 会议期间,除了代表们向大会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心得,既有中医医史,又有西医医史;还由陈桂光、华碧春向代表们传达了首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的情况,使与会者了解了当前国际国内关于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新动态、新信息。对参加会议的论文,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优秀论文2篇:福建中医学院刘德荣的《近代华侨兴办的医疗卫生事业》、福建医学院陈桂光的《福建省丝虫病的发现——基本消灭》。 鉴于医学史的发展现状,代表们呼吁:希望有关部门领导进一步重视、支持各个学科医史研究工作,尤其是在经费、评定职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同时,建议地方卫生志编写与医史研究相结合,予以统一领导,节省人才、物力。(张霖) (原载于:《福建中医药》年6期第17页) 特别说明: 按照福建中医学院预先安排的教学计划,蔡捷恩在开幕式当天上午有授课教学任务,故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全体人员的合影照。 经考证: 1.《中华医史杂志》年第2期第74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医史学会成立》:8月15日,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医史学会在福州成立。 2.《医药卫生学术资料(医史部分)》(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国防痨协会——福建分会主编)年12月,(五)总5期第50、55页《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医史学会成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医史学会已于年8月1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成立大会,选举第一届委员会,并举行医史学术交流会。 福建医史学会成立时间是:年8月15日福州。 —END— 医史学家蔡捷恩先生 (.1.27—.3.21) 蔡捷恩男,汉族,年1月出生,福建泉州人,北宋名臣蔡襄后裔。福建著名医史学家,医史文献学科开拓者、领跑者、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医史馆主要创建者。长期担任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史教研室主任、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医史学会主委、顾问,福建省科技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中外医学交流史(中医药在国外)和闽台地方医学史,兼及中国文化史。发表论著余篇(部),其中“中医药在国外”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如《传统医学在泰国》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EXPRESS)数据库收录等。《福建古海港与中外医药交流》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主要代表作:《中医药之路》《福建古海港与中外医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