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太极圈子"快速免费订阅太极资讯与音乐 太极拳的基本功是人们从事太极拳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协调能力等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太极拳基本功扎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 在传统的杨氏太极拳教学中,狭义的说基本功,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热身基本功,比如前俯腰,侧俯腰、压腿、搬腿、正踢腿、里合腿,外摆腿、转胳膊等等;第二类是门内传授功法,按师训不宜公开,比如站桩功、松腰胯功、松肩肘功、吐纳功等等;第三类是松身功法,比如转胯松腰功、松膝转臂功、开合松手功等等;第四类是对练的辅助功法,比如沉肘化打、掤接捋化、背折靠人、拳背击人、挥臂击手、推腹化打、沉提掤人、抗击打功等等。对单练基本功而言,如果说热身基本功是松筋舒骨的粗活,桩、腰、胯、肩功是重活的话,那么,松身功则是松筋舒骨活肉的细活。 有位太极拳前辈说:“年轻靠身体,老了就得靠功夫”。是啊!起码单从生活方面来说,年纪老了,站立时力气少了,弯腰转身不够灵活了,行走时诸多不便了,就得靠身上功夫的帮助。站桩功、腰胯功、吐纳功等基本功就会派上用场。 有些人认为,我也不想正经学武术,只是想健身而已,因此,他们轻视基本功,而重视拳架或套路。每天只要把拳架动作比划一番,以为就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功效了。其实不然,若是“打拳不练功”,习练“健身太极拳”者,会因筋骨僵硬,经脉不畅,而有碍于气血的运行和充盛,从而削弱了太极拳的健康功效。 现代城市工作之人因久坐而血气循环差,如果不把筋骨拉开,就直接蹲桩,效果是很差的,说不定还会蹲出毛病呢。部分太极拳爱好者因筋骨脆弱,缺乏坚韧性,而有碍于内劲的产生和蓄发质量。每天,在打太极拳套路以前,必须先练基本功。这是因为,平时在不做体育锻炼时,多余的气血都储存在内脏之中,我们通过做基本功,打开血脉的关口,把内脏之中备用的气血调动出来。使内脏振奋起来,以进入精、气、神高速运转的习武状态。使筋骨兴奋起来,以进入踢、打、摔、拿拳势动作的工作状态。这样,气血在人体经络中的分布就均衡了。 练拳前,身体的筋、骨、肉相对比较僵硬,所以要对手、肩、胯、腿等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放松、拉长、揉活练习,使身体变为松、柔、软的状态,练起拳来就会觉得顺遂、流畅。这样练法有利于人体血气和顺,亦能提高练拳的舒适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练拳前的热身准备活动,虽然比不上门内功法重要,但也是太极拳技艺中需要练习的基本功之一。 良好的伸筋拔骨,是太极拳运动的推进器,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拉长四肢是练习太极拳的热身基本功,万不可强化激烈进行,更需长久坚持,感觉疼痛的大小,掌握好分寸。切记:“疼长,麻抽,酸别练。”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我们只有把人体的四肢百骸都活动开,气血能运到梢节末端细小的指(趾)尖,才能在拳式的动作过程中,领悟到太极拳拳论所说的“用意(意气相随)不用力(拙力)”的真谛。由于做了基本功,使肌肉消去拙力,肌腱、韧带有弹性,关节灵活,全身骨架更加稳固。所以,在闪、展、腾、挪复杂的拳架动作演练过程中,可以起到防止软组织拉伤和关节扭伤的保护作用。 门内传授功法包括站桩功、松腰胯功、松肩肘功、吐纳功、击打功、等,含金量较高,与很多书本、市面的教学影碟、网络视频公开的练法有所不同。在传统太极拳的功课中,从热身基本功的肢体拉筋、伸骨、活络到内传功法、松身功法等,有很多东西要学练,但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较快的时间关系,难于系统完整学练。六桩(无极桩、开立步桩、马步桩、弓步桩、虚步桩、根劲桩)、七胯(托胯、开胯、落胯、塌胯、坐胯、扣胯、转胯)、三步(前进太极步、后退太极步、横走太极步)、松肩肘功、丹田吐纳功是传统太极拳基本功之重,宜重点体悟,这算是真传一句话吧。在小成阶段内,安排练习的时间要稍多于拳架套路。前辈说: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把太极内涵注入动作到位,身上自然有功夫。拳架是太极功夫的载体,如缺失太极内涵的拳架,练得再优美的动作都是花拳绣腿,太极操也。内家拳名师李仲轩说:“拳法里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 余功保的《董家太极—董英杰太极拳传承与精义》一书中说:“杨澄甫对董英杰说:‘习练太极拳,桩功要过硬。站桩必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之分。打桩须往有弹性的树干上使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杨澄甫曾经抬起一只脚,金鸡独立的站在那儿让董英杰推,没想到董英杰无论如何用劲,都无法将稳如泰山的杨澄甫推倒。”可见桩功是传统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故有“入门须站三年桩,百练不如一站”之说。杨氏太极拳的桩功有动桩、静桩两种,练到动由静生、动静互根。桩功分为门内秘传和门外教学的两种练法,传授中内外有别。桩功在养生中蓄精、培气、养神。桩功在技击中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以静待动、化打合一、因敌而变。 太极拳的腰为一身之主宰,松腰后足稳手灵、身强势壮。腰是承上启下的中枢,当虚实、左右、上下、前后将变化未变化前的一切决定因素,皆由腰的运动密切相关。如果腰松不开,堵塞上下协调,肩、肘、胯、膝、脚关节的僵力就会化不掉。尾闾中正和垂臀与松腰密切相关,能使腰部松沉直竖、柔化弹发,发挥主帅作用。胯为腰根,先松胯才能松腰。腰胯合一的松开才能有效的带动四肢。杨氏太极拳门内的松腰功课有松腰下坠功法、松腰弯脊功法、松腰出脚功法、松腰沉提功法等等。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把网络上用于练气功、练瑜伽的松腰资料与传统太极拳功课对号入座,我个人认为这样练法可能对养生拳架有些好处,但对于推手、散手等较高层次的技艺功课会帮助不大。作为练功前的热身运动就另当别论哦!毕竟体用合一的太极拳不是健身养生的气功,也不是优美好看的体操,松腰不单是柔软就行了,重要的是追求节节贯穿的松沉和轻灵,还有带领四肢而动和协调身体虚实转换。 内家拳界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的说法,将胯功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肯轻易传人。太极拳名家郑悟清说:“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胯的重要性体现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头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中的“腰隙”,从人体结构上说,“腰隙”是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此处轻微的变换不仅是重心的转换或调整,而且是发劲的源泉的变化。 门内传授功法需要言传身教的授拳方式,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有些内传基本功练法是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难免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所以说学生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时骨、筋、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很多太极拳爱好者,不懂为何要言传身教的道理,买来名师的影像、书本就开始模仿练习,非但达不到健身的效果,太极拳的功夫境界更无从问津,即使是对身体健康有微薄的效果,这些人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太极拳,如何进入太极拳之门。理论书籍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太极拳功夫是通过身知体悟的实践练出来的,拳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亲传的弟子都不能各个练出功夫,自悟怎么能明拳理。我认为市场上销售的有关太极拳影像和书本,只是对太极拳的普及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出影像、书本的目的,只是指导人们修炼太极拳的一种方法。言传身教绝对不是网络教学中影音所能代替了的,每一个教练都知道,检验太极拳练到哪一个层次的方法,就是看你的功夫如何。前辈说:“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与叹息。”《拳论》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有人借用“拳架就是活步桩”这句话不赞成练站桩,也不练其他基本功,只练拳架。所以练拳多年没有真正的收获,有的身体歪的还歪着,斜的还斜着,盘拳行步时不是象醉汉走路就是似老人逛街。糊涂的还是要糊涂下去,体悟不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腰胯带领四肢运动、内外相合。不错,在某种层次来说,拳架是活步桩,而且是太极拳的主干,但前题是要有基本功作基础。当基础牢固了,有了步桩合一的功夫,练拳架才会水到渠成。如太极步的基本功没练对或没到位,“拳架是活步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只有太极资讯和音乐的圈子! 长按白癜风康复诊疗标准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