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由徐光耀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小兵张嘎》,成功塑造了小英雄“嘎子”机智、泼辣的形象,在几代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轻轻叩开门,阿姨招手示意我们进屋,又用一个手指在嘴边作出“禁声”的告诫。我踮着脚尖迈进屋里,和我同行的电视台的摄像师也都小心翼翼,大家尽量不弄出一丝声响。徐光耀练习书法徐光耀书法作品 进屋一看,原来徐老正在客厅的一角挥毫泼墨,神情专注。因着徐老的这份专注,空气似乎都有些凝滞,全部声响都凝于笔尖的游走,止于宣纸的墨迹。我们悄悄站在一旁观看,情不自禁地也屏气凝神。直到扣完最后一枚章,徐老才长舒一口气,热情地招呼我们:“你们来啦,我担心一会儿架着摄像机会紧张,一紧张,手一抖,会写不好,所以就先写一幅练练手,一会儿再拍写字的镜头,就不那么紧张了。”说完,呵呵地笑着。凝滞的空气,一下子舒缓流动开来。年届九旬的徐老,竟愈发幽默起来。他大大方方地说着自己面对镜头时可能会出现的紧张情绪,丝毫不教人轻视,反倒让人心生敬意。心若坦然,神态也就坦然,言行也就跟着坦然、大方起来。我们原本的种种担忧和一些紧张的情绪,瞬时也跟着一扫而空。摄像师架好机器设备,拍摄徐老写字的场景。他站在摄像机前,神态自然,并未出现他之前担心的紧张状态。一行字刚写完,他就开心地说:“果然有用,这幅字比刚才那幅还好,这摄像机架着,你们在一边儿看着,我还来精神了!”果然,余下的一气呵成,笔力刚健。认真观察了一会儿,他又信心十足地说:“嗯,这幅真的要比上一幅还好些。”我们都笑了。徐老的书法,遒劲有力,刚健质朴,完全看不出书写之人已有九十高龄。之前见过徐老很多次,因交谈不多,总感觉人有些安静,心里曾暗暗猜想:如此安静的性格,当年怎么会塑造出嘎子的形象呢?今天的徐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嘎子的幽默、开朗和淳朴,一直藏在徐老的性情中。 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与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均于年完成创作。小说《小兵张嘎》发行至今已逾百万册,曾被译成英、德、泰、阿拉伯、印地、蒙、朝、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近十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电影《小兵张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于年拍摄完成。影片发行以来,几乎每年都放映,连“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都没有停。尤其每年的“六一”前后,总能见到“嘎子”的面孔,这个小英雄的形象已深入千家万户。问徐老,《小兵张嘎》是怎么写出来的?嘎子的来历如何? 《小兵张嘎》小说书影《小兵张嘎》手稿 他说,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一个作品的出现,一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总是需要几个条件相加,合成效果充实,才算成功。徐老说的这些条件里,离不开生活的来源,也离不开一个特殊的机遇。“嘎子”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首先便来源于生活。年,徐光耀出生在省雄县段岗村,13岁参加八路军,与“嘎子”同庚。他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参加过大小多次战斗,丰富的生活给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一开始,他参加的部队是个老红军连,到年,与其他部队合编为警备旅。从这一年冬天起,警备旅便在冀中安家了,一直到抗战胜利。这期间,他都随部队活动在石家庄至衡水这段铁路的两侧,这段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很多小说的创作素材,都离不开这一时期的生活。 年12月6日,徐光耀摄于察北怀安进军张家口途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少校徐光耀,摄于年2月的北京 这些创作素材的保留,源于徐老写日记的好习惯。这个习惯始于年,从15岁开始,他走到哪里,就把日记本随身带到哪里。他记下了抗战英雄们用青春和鲜血创造的英雄事迹,也记下了战斗生活中随时跳出来的人物、事件和场面,一写就坚持了70年。 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徐老唯独把这个小本本留了下来,当做年1月1日到31日的日记本 徐老写日记的习惯和写作有关,坚持写了70年,凭的是一股毅力和爱好。徐老说,他从小就想搞写作,但那时对文学的理解比较朦胧,文化水平也不高,就想办法加强创作功底,记日记一方面记下自己的行动,再就是练笔,让自己的文字更加流畅。他一般都是在临睡前写,打仗的时候也没间断过,战争中还曾丢过日记本,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薄薄的日记本全用牛皮纸包着封皮,每本都标明了起始、截止日期及写作地点等。这些日记,既是一部个人的生命史,也是一份时代的投影,一份现当代历史的个人记忆。上千万字的日记堪称活生生的史料,生命中的汤镬炼骨,写作中的哭笑癫痴、呕心沥血都在里面。 在徐老众多的日记本中,有一个小本本,格外引人注目,是宁晋县伪公署警察所第二分所所长卜兰夫的“手牒”,即工作证。这是徐老在战斗中缴获的,空白页不少。他把一切缴获都归了公,唯独把这个小本本留了下来,当做年1月1日到31日的日记本。他感慨地说,在那样的岁月里,纸张实在是太匮乏了。当年记日记最难的就是找纸和笔,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日记本,就是一张张纸订起来的。 徐老缴获的宁晋县伪公署警察所第二分所所长卜兰夫的“手牒”,即工作证 “嘎子”确实是有来历的,而那个特殊的机遇却引人深思。很多读者都以为徐老便是“嘎子”,可徐老却说,他的性格与嘎子恰恰相反,刻板、老实、不懂变通。他很不满意自己的性格,才愈发注意嘎子一样的人,天长日久,脑子里便蓄积了不少嘎事。非要追究“嘎子”的来历,就要说到《平原烈火》里的“瞪眼虎”。而这“瞪眼虎”实有其人,原是赵县县大队的一个小侦察员,他还有个伙伴,创造了很多诡异的故事。“嘎子”倒背马枪、斜翘帽沿的逼人野气和泼辣风姿,就来自于那个小侦察员。“瞪眼虎”,事迹则源于众多的小战士。 年,徐老惊喜地发现了小说《瞪眼虎》的底稿,原来是年在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读书时的习作 《平原烈火》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表现八路军艰苦抗战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成功,就得益于大量生动丰富的生活积累。小说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真实感,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令徐老一直感到遗憾的是,“瞪眼虎”由于出场晚,为避免与主角争戏,刚开了个头,还没展示才智本领,就随大流谢幕了。直到一个特殊机遇的到来,“瞪眼虎”的形象才最终完善为“嘎子”的形象。年,徐光耀入党的第20个年头,在“反右派运动”中,他陷入了“丁陈反党集团”错案的罗网,抑郁自闭,几欲发疯。生死关头,他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两句话,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集中精力,转移方向”。反复掂量后,他觉得对自己而言,最切实的“集中精力”莫过于写作。可转念又自我否定了,以自己现在的状况再写作,似乎有些异想天开。又憋了两天,忽又转念:如此闲暇,如此安静,有大块光阴,绝无人干扰,以往求之不得的条件,而今全到眼前,谁阻挡你写作了?就此豁然开朗,精神也为之一振。写作的念头一起,《平原烈火》里13岁的“瞪眼虎”,那个一直惦念的野气逼人、风姿泼辣的小英雄,便马上跳到徐光耀的眼前。而他必须要找个使心神轻松、乐以忘忧的题材,那些嘎人嘎事也都跳了出来。就这样,他于年1月23日,开始了《小兵张嘎》的写作。为了节省体力,一开始,他选择写电影剧本,认为剧本只讲究对话,故事架子一搭起来,叙述性文字能看懂就行,相对省力。可剧本写到一半,就遇到了无法突破的“拦路虎”,思量再三,他把剧本搁置,重新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小说。小说创作的顺利程度出乎他的意料,一个月即完成。经过一番嘎人嘎事的塑造,顽皮可爱、侠义智慧的小英雄嘎子活脱脱地站在人们面前,为革命战争文学增添了一个独特的不朽典型。随后,电影剧本也按照小说的路子,突过了“拦路虎”,又半个月后,剧本也完成了。 说到《小兵张嘎》的发表,还有件轶闻。 《文学》年第11期和12期是合刊,这两期合得很是蹊跷。 《小兵张嘎》连环画书影《小兵张嘎》小人书内容电影《小兵张嘎》剧照及小人书内容 年,《文学》编辑部主任张庆田到保定组稿,对徐光耀说,你给我们写一篇小说吧。徐说,我给你稿子敢发吗?张说,你只要敢给,我就敢发。徐光耀这才把《小兵张嘎》的手稿交给了张庆田。按常规,一篇三四万字的中篇小说,应该分两期刊出。然而,尽管此时徐光耀已经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可摘帽右派的稿子能不能发,上级还没有明确规定,编辑部不能没顾虑:万一发出一半,上边卡住不让再发怎么办?最后决定,干脆把两期合成一期,把《小兵张嘎》一次发出。《小兵张嘎》就这样发表在年的《文学》第11期和12期合刊上,并且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年,在第二届全国少儿文艺评奖会上,小说和电影双获一等奖。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可以说,一个作家最大的愿望和最高的荣誉就是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历久而常新。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徐老特别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许多老作家在完成了对革命战争的回忆和书写后,基本上就停笔了,他却依然精进不止,把此前作品的时代主题、革命战争主题,真正转移到以人为本的主题上来。他远离闹市,在一处农民废弃的小屋里,自己担水、烧火、做饭,潜心完成了晚年最重要的写作。年1月,他用《昨夜西风凋碧树》作了一次坦诚的、明心见性的倾诉。这篇交织着叙述和反思的长篇纪实文学一经发表,就在文学界和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同时,作品作为一份历史的证言,成为当代思想史的一份珍贵记忆,在文学价值之外,更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徐老的文学创作涉及面堪称广泛,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话剧,还是电影文学剧本、杂文、文学理论与批评等等,各种文体都卓有建树。从《平原烈火》感性的丰沛,到《小兵张嘎》智性的机敏,再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理性的深沉,为喜欢他的读者展示了风格多样的作品。 电影《小兵张嘎》光碟 徐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艺术生命的长青,更在于他心底的那份淡然。他说他以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水平,居然还写出了几本书,有一批喜欢这些书的读者,除了源于丰富生活的锤炼,还要感谢人民的培养。当然,这其中也有他自己努力的原因。他说自己每天像钉钉子一样学习,日积月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勤于著述的同时,徐老对书法也颇有研究。年秋,他的书法展在文学馆展出,我曾有幸亲身参与了展览从筹备到展出的整个过程。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同源。二者在抒情达意等诸多方面同宗一脉,在学理上相互借鉴与促进。从古至今,书法大家都是饱学之士,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历代大师莫不如此。深厚的文学底蕴,给徐老的书法作品注入了精、气、神。他的书法作品书写的大多是他的原创,浑然天成而毫无雕琢之气,既含雅韵,又存豪情,刚健有力,朴实大气,于笔墨之间透出性情的刚直清正,与其行文的质朴刚硬相应和。谈到练习书法的初衷,他淡淡地说,本是为了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他运用气功心法进行书法创作,如同写日记一般日日坚持,时至今日,仍要每天坚持练字一个小时。多年下来,身体居然健朗了许多。 徐老整装待发,即将开始每天的锻炼 只要天气晴朗,每天上午和下午,徐老都会固定地抽出一些时间,走出屋子,去楼下的公园里散步,锻炼身体。而今的他,腰板挺直,步态稳健,精神矍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完全看不出这位九十岁的老人,经历过怎样的风雨沧桑,遭受过怎样的血与火的洗礼,为读者提供了多么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离开时,徐老整装待发,又要去楼下散步,那股精气神儿,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徐老,您别动,看镜头,真有范儿!”于是,便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我坚信自己把一种精神拍进这张照片里。PICS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合作机构:三晋文化研究会协办:中国灵石龙吟书院主管主办:山西省委前进期刊总社映像映像山西感知厚重-zhongguo订阅--3046530--3098752--白癜风初期怎么治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专业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vastboat.com/qgyj/13629.html |